标签:
杂谈 |
分类: 茶余饭后 |
到目前为止,灾祸的发生还不能进行有现实意义的预测。这与政治人性腐败监督公开知情者一类的东西无关。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科学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我们只能面对“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现实。
既然不能预测,那么我们能作的就只有为它的突然来临做好准备。“备战备荒”的年代,人们对于“空袭”“毒气”“核爆炸”来临后的应急步骤熟极而流。不谈具体程序的技术合理性,至少人们认识到掌握灾难来临后的应对有助于降低损失。在战争形势消失之后,人们对于各种紧急情况的警惕也就越来越低。其实,许多紧急突发情况的威胁并不比当时的战争风险小。时不时有大型火灾的报道,爆炸、化学泄漏也时有耳闻,而地震、火山、台风,也不会因为人们的忘却就不再光顾。因为都是小概率事件,平常也就没有人重视。即便偶尔进行一下“安全教育”,从组织者到参加者都是抱着应付的态度。真到灾祸来临,就手忙脚乱,一惊慌自然就失措,许多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都是不正确的处理带来的。
题目是老辛出的。说“应急训练”未免有点耸人听闻,其实那些东西基本上就是一些常识,只不过我们平常不注意而已。“贪生怕死”的米国鬼子过于较真,不厌其烦地年年讲月月讲,于是灾祸发生后的逃生方式就成了条件反射。
在普度的时候每年都有一次强制性的安全培训,除了常见的各种安全规范外,最重要的就是严重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反应。基本上就是:最快逃到安全的地方,报警!严重事故一是火灾,要求听到火警警报响起后,立刻从楼梯(不能走电梯)跑到楼外开阔地;二是龙卷风,警报响起就立即到地下一层。火警的演习时不时就会来一次,反正最后大家不管在哪里都能找到最近的逃跑通道。在那几年中,真实火警只响过一次。那是一个冬天,突然火警铃声大作,同时系里的安全代表大声疾呼赶快清空。有的人甚至来不及穿好外衣,就赶到楼下。我们到了楼外,已经有两三辆消防车到了,一批全副武装戴着面具的消防人员正往楼里冲。据说,当地的消防车会在报警后的两分钟内赶到。后来是虚惊一场,一个报警器(或是附近的一段电路)短路了,温度急升,报警器就响了。安全代表知道那天没有演习,就执行了常规应急程序,于是让我们在寒风中见识了一下真正的应急过程。那个州历史上有过龙卷风的发生,所以对于龙卷风和飓风到来后的应急也就一直存在。每年都会进行几次演习,就是检查警报系统是否完好,警报的响起也提醒大家用最快的速度赶到安全的地方。那个州的多数建筑地下都还有一层,用途之一就是龙卷风飓风到来时避难。一般的居民住宅也是如此,更小心的人还会在地下室存放相当数量的干粮和水。这或许有点麻烦,但是真到灾祸发生的时候,安全系数也就大大增加了。对于那些没有地下室的建筑,一般也把电梯或者卫生间修在中间,在风灾到来的时候,这些没有玻璃的地方也就是相对安全的所在了。
今年公司搬迁,再次见识了鬼子们在安全防范问题上的繁琐。公司的规范比学校更见细致繁杂。搬到新楼以后,每一个部分正式投入使用之前,都要进行几轮安全检查。第一步就是逃生路线,办公室使用之前要每个人熟悉整个楼的结构和从各自办公室的逃生路线。而每一个实验室投入使用之前,都要有实验室负责人指出从那个实验室开始的两条逃生线路。要在那个实验室工作的人都要被告知这些路线以及其它的应急措施,并且签字画押表示接受了安全培训,才能开始在那个实验室工作。用一个实验室负责人的话说,我知道这些东西你们都知道,但是要是我不进行这些步骤,万一真有事故发生我的麻烦就大了。公司里每开人数稍微多的会,或者参加者的部门多一些,主持人第一个话题就是讲解紧急状况下从会议室的逃跑路线。即使开会的人全都在这个楼里上班也不例外。每次听到这样的开头,我就想起当年克拉玛依的大火,几百个如花少年,如果管理者有这样的一种习惯,绝大多数可能就能够逃生了。
除了事故或者灾祸发生后的应急,把事故消灭于无形也是目标。比如对于易燃有害化学品的管理之严,甚至有“矫枉过正”的感觉。交通部规定任何易燃有害化学品,即使常见的酒精或者醋酸,也必须专门包装并且由专门的公司运输。我们搬迁的时候,有几个同事把冰箱里的一些东西放在一个冰盒里,放在自己的车里运到了新楼,放进了冰箱。公司里的安全经理不知怎么发现了那堆东西里面有几样是受监管的,于是一场事故调查就开始了。据说错误有二:一是受监管化学品不能由个人运输;二是当时实验室还没有通过受监管药品的使用许可,不能存放。如果政府监管部门发现此事,那么每样化学品罚5000美元。好在是内部发现,就进行内部处理了。可怜当时在场的四个人,每个人都接受询问,还要为全部门做一个有关的专题讲座。这个事件也作为一起安全事故输入安全事故数据库,供每个人查阅。好在比较人性化的是,没有列出犯错者的名字。但是报告是由他们的老板写的,所以大家也就知道是那些人。其中有位老先生,资格好像比部门的两个总监还老,也没有人给面子,乖乖地讲一个专题。关于受监管化学品的定购、运输、保存、使用、废弃,总共讲下来用了几个小时。想起当年在国内做实验的时候,等不及学校采购部门,就坐着公共汽车或者骑着辆破自行车去买化学试剂,不禁后怕。如果出一点差错,把瓶子打破,就是严重的事故了。
我们不知道自然灾祸合适会降临,但是我们可以为它“时刻准备着”。一些并不复杂的准备工作,熟悉灾祸发生活的应急措施,可能就会大大地减少损失。而几乎所有的生产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愿意去努力。用我们公司大老板的话说:在安全问题上,我们永远不会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