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案头之山水 |
“环保”这个词,跟“爱国”“民主”“传统”“科学”“理性”“人文”“文化”等等时髦的词一样,写个标签贴在额头上就立马“高尚”起来,似乎至少就有了藐视别人的资格。在叫得最欢实的“环保人士”看来,工业文明和现在技术的发展几乎是一切环境问题的根源,而现代生物技术更是在出生之前就浑身流淌着罪恶。
在我看来,环保实在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事情,以至于自己经常觉得缺乏足够的知识背景去探讨。但是每当看到“以一种非理性去对抗另一种非理性”(借用一下绿音儿的话)还赢得广泛赞同,就忍不住想说点煞风景的话。人类总要“生息繁衍进化”,就必然要“付出可以避免和不可避免的代价”(老辛新鲜出锅的感想)。虽然我很尊重那些为了环保“回归自然”,身体力行“原生态”生活方式的人,但是这实在无法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药方,甚至作为一种“美德”与“高尚”去要求别人都不现实。追求舒适便捷是人类的本性,最“高尚”的“环境主义者”大概也不会放弃计算机写而改用刀在树皮上刻字,或者放弃飞机汽车而走着去宣传“原生态主义”。尽管,显而易见,计算机或者汽车飞机的制造与存在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产生了众多的污染。
我的一贯主张:人类发展产生的问题,只能并且必然由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就像有人吃饭噎着了,我们还得吃饭;有人喝水呛着了,我们也不能不喝水。人类发展的方向,不是不吃不喝,而是形成吃喝起来不噎不呛的习惯,或者找到不会噎人呛人的饮食。
比如现代工业污染,最初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危害。等到感受到了,“环保”也就成了一项严肃的事业。最初人们使用物理或者化学的的方式来处理,比如广泛收集集中储存,或者用一种化学产品去处理另一种废料以降低其危害。尽管这些方式本身也伴随着耗费能源与产生新的废物,但是至少降低了危害的程度,无疑是一种“进一步的发展”。
后来人们采用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相比于传统的物理化学方式,微生物方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不产生新的工业废物,微生物处理的最终产物一般而言会在自然界中降解掉。其次微生物无孔不入,没有处理的“死角”,所有的污染物最终都会被处理掉。微生物处理污染,在废水处理、石油泄漏的清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种方式的限制,在于微生物的种类、繁殖能力、生存需要等等。而这一切,都可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而提高。
克服微生物治理污染的限制因素,更加高效清洁的处理方式是直接应用酶促反应。酶反应的条件温和,一般不需要对环境有害的化学产品。酶本身是一种蛋白质,在自然界会自然降解,不会留下进一步的污染物。酶的特异性更强,不会像微生物那样伴随着光吃饭不干活的“南郭细菌”。但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酶分离纯化起来太过困难,而且活性保持也是一个大问题。现代生物技术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曙光。使用基因重组技术,酶可以通过细菌培养大量而廉价地得到。而基因突变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象搭积木一样改造酶的结构,使之更加稳定高效。
环保是一项具体而微的事业,完全不是几个明星上街捡几分钟垃圾,或者几个热血青年骑着自行车远行一趟那么容易。这个系列以下的内容,不是从宏观上高屋建瓴地号召大家如何去进行环保,而是介绍一些现代酶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大家可以看看,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是如何解决环保问题的。
下一篇的例子比较简单,大家都能接触到。出个数学题给大家玩玩:象北京这样千万人口的一个城市,如果使用加酶洗衣粉使得洗衣服的最佳温度降低二十度,那么一年节省的能源相当于多少煤炭?(提示:一公斤的煤炭大概能发两度电,其它参数需要自己取合理值。懒得算的人可以凭直觉给个答案,有兴趣的人不妨算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不超过初中数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