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界面上的世界之二―――太空里的那团水

(2007-08-30 07:32:27)
标签:

知识/探索

分类: 案头之山水
 

上一篇留了个问题:在失重的情况,一杯水撤去杯子后下呈现什么形状?

先看那团水内部的分子。它们每一个都被同胞所包围,所以呆得很舒服,最多就是四处乱转,总体上没有搬家的想法。再说那些界面上的分子,一面是同胞,另一面是外族(空气分子)。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空气分子对水分子显然不友好。即使友好,其吸引力也赶不上同胞的吸引力,异性相吸在这里完全不适用。所以,界面上的分子都倾向于搬到同族内部去。水分子们没有受过传统美德的教育,只知道自己舒服,所以每一个都拼命往里挤。显然,这样挤的结果就是:界面尽可能地减小。对于固定体积的水来说,球的表面积是最小的,所以这一团水会很快形成一个球。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气压低于饱和蒸气压,那团水就会慢慢蒸发,逐渐变小;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比如浴室里的那种湿度),那团水就会保持球形不变。这是一个感性的说明,至于严格的力学解释,在这个系列的后面再说。任何流体物质表面上的分子,都有使其表面减小的趋势。导致这一减小的力,就是鹰城提到的表面张力。

下面这个图是解释表面张力的一个理想试验。一个光滑的金属框,有一边是可以自由滑动的。把这个框在水里浸一下,框里就形成一层水膜。水膜有上下两个表面,根据上面说的,表面上的水分子有使表面减小的倾向,所以必须施加一定的力F才能对抗这个力从而保持住水膜面积。很显然,这个力F的大小与那个边的长度l成正比。而这个比例是水的一种基本性质,与力F和边l无关。在界面科学里,这个比例被定义为表面张力,它的单位是力除以长度,牛顿/米。由于表面张力的值比较小,通常用的是[迷你牛顿/米],写作[mN/m]。

 界面上的世界之二―――太空里的那团水

 

继续看这个图,如果我们用稍稍大于但是无限接近F的力把那个边移动一点距离dx,这样我们对这个水膜做功增加了它的表面积l嘾x。我们作的功是力F乘以距离dx,应该等于水膜增加的表面能。把所作的功除以增加的表面,得到的是一平方米表面积所具有的表面能。做一下简单换算,会发现这个单位面积的表面能[焦耳/平方米]正好等于前面得出的表面张力。这是一件非常美丽的事情,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尽然是相同的。实际上,把表面张力的单位[牛顿/米]分子分母同乘长度[米],得到的就是[焦耳/平方米]。在热力学上,表面张力有更为严格的定义,不过除了教科书一般很少提到。

除了空气和水的界面,任何不相容的两种流体界面上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力,比如油和水。如果一种是气体,一种是液体,就叫做表面张力(大家看不到空气,所以认为是液体的表面);两种都是液体,就叫做界面张力(两种液体存在,自然没有一个“表面”)。但是,在非学术场合,人们也往往不进行这种区分,统统叫做“表面张力”。

再回到太空中的那一杯水,作为一个圆球的时候,表面能是其表面积乘以水的表面张力(0.072 J/m2),大约是千分之一点二焦耳;而分散成直径1微米的水滴之后,表面能变成了87焦耳。也就是说,需要外界加入至少87焦耳的能量,才能把一杯水分散成那样的小水滴。考虑到实际上只能有很少的一部分能量能够转化成表面能,所需要的能量要大得多。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喷雾器那样的装置来实现。

表面张力的大小当然不能用这个理想试验来测量。理想试验嘛,是用来思考而不是用来作的。测量表面张力并不复杂,有很多原理很简单,操作也不复杂的装置可以相当精确地测量出来。科学的魅力在于,这些方法几乎没有相同之处,但是测出的数值却是完全相同的。我就用过四种不同的方法,测出来常温下纯水的表面张力都是72.5 mN/m上下,偏差在误差范围之内。(飘飘娘在旁边说,这基本相当于“回”字有四种写法,所以,我就不罗嗦了。)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表面张力的实际例子。用一个滴管,缓慢地让水流出。我们都知道水会在滴管的出口形成一个水滴,水滴逐渐增大,到一定时候才会掉下来。水受到重力的作用,之所以没有掉下来,就是表面张力平衡了重力的结果。当我们面对某一种液体时,每一次滴出的液滴其表面张力和滴管的几何形状都是一致的,所以,如果操作得很小心,周围也没有别的干扰,水滴掉下时的大小形状也是一样的。科学前辈们已经写出了数学方程来描述水滴的形状。如果用其它的方法测出了水的表面张力,按那个数学方程画出水滴的轮廓,与用显微相机拍出水滴的照片几乎可以完全重合。反过来,把拍下的照片轮廓坐标放进那个方程,也可以算出表面张力。

对于我们来说,可以用液滴的高度重复性来估计液体的量。有一次我教一个新来的同事做实验。那个实验有一步是往一种溶液里面加4克油。因为油很粘,很难用另一个容器量好之后再加。我告诉那个小朋友把装好溶液的杯子放在数字称上,然后直接往里加油。她很疑惑地说加过了怎么办,我说控制好了不会加过的;先加3.5克左右,这个总加不过吧,然后根据读数算一下还差多少;把差的克数除以0.03,得到的就是用滴管加进去的滴数。小朋友觉得简直不可思议,然后我就表演了几次,每次的偏差都在误差许可之内。当时她觉得这就跟魔术一般(鬼子的小朋友说话都比较夸张),然后我让她自己试了几次,她也能够做到,兴奋得不行。其实那个操作没有那么唬人,因为加到最后几滴完全可以一滴一滴慢慢加,就不会加过。只是提前很多算出了滴数,使得我在她眼里有了一点高深莫测的气息。

下一篇的热身:雨后的荷叶上,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滚来滚去,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