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房对于农民来说是仅次于娶亲的大事,所以建房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有了一个重要的仪式――上梁。传统的房子都是木结构的,几根大柱子,中间用厚木板和小一点的横柱连接。其实每一部分都有特定的名称,只是年代久远,我也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那些厚木板叫“方”,房顶的横柱叫“檩子”,檩子上用来放瓦的木板叫“椽子”。后来学到“高屋建檩”,觉得非常形象。
房子的基架树起来,就代表着房子已经建起来了。这时候就会有一个“上梁”仪式。“梁”是一根不吃重的圆木,上面钉着一块红布,写着“紫微高照”。最有趣的习俗是这根叫“梁”的木头得是偷来的。就是说在上梁之前的一段时间,才从山上现砍来的。因为山上的木材都是集体的,所以这根木材自然也就是偷来的了。主持修房子的大师傅威风凛凛地站在房架上,其他的人慢慢地把“梁”升到房顶。升之前,大师傅会念一段长长的词,合辙押韵的。从祖师爷鲁班一直说到主人家,厉害的大师傅能够背下来,也就赢得更多的尊敬。有的师傅背不下来,就只好照着本子念了,也就被人们认为资格不够老。可惜我从来没有认真地去听他们念的是什么,因为所有的孩子都等着后面撒东西。念完之后,就会升起两只“斗”,我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见过“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斗”是个什么东西。斗里装着瓜子、花生、可能夹着硬币的桐子、点了红点的馒头、稻谷、核桃等等。大师傅一把一把地往下撒,地上的人就熙熙攘攘地捡。尤其是孩子们,捡到夹着硬币的桐子,或者核桃,都是非常得意的事情。
撒完东西之后,从房梁上长长地掉下来的鞭炮就会被点着。于是孩子们就在躲避的逃串中热闹的退到外面。鞭炮放完,“九大碗”就开席了,孩子们又一窝蜂地去抢座。这种宴席被称为“立房子酒”。因为客人的数量总是远远多于座位的数量,所以总是要经过几轮才会吃完。等到所有的客人都吃完,大半天已经过去,“上梁”仪式也就结束了,也就标志着主人家正式有了新的房子。尽管房子的椽子、瓦、板壁还很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但是“上梁”却是房子建成的标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