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篇数与篇目数
(2009-12-04 23:06:16)
标签:
《尚书》篇目今文郑玄古文伏生梅赜清华简错误杂谈 |
清华简的入藏,以及释读者隔三差五的放风,大有将上述三千年来需要解决的《尚书》问题一并解决的态势。因而,人们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了《尚书》身上。
但我想要解决的问题,却是一个比较无奈的问题。一个跟《尚书》有关,却和经学、史学、古籍学、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哲学等等凡是想得到的与《尚书》内容有涉的学科都无关的问题,就是题目所示。确切来说,是个数学问题,还是个极其简陋的只用得上加的四则运算题。
要想搞清楚《尚书》的篇数与篇目数,听起来其实连“算”都不用,只需要会数数即可。比如从第一章数到第十章,很好,此书一共十篇,问题解决!然而,这样一个问题,却很难从出版物中得到答案,甚至,十本介绍《尚书》的书恐怕十本都是错的。难道学文科的真的全是算术白痴么?当然,肯定有知道的。但起码,我是自己算了一遍才搞清楚。
算这个,需要知道背景,所以我连介绍背景带算一起写,注意各种数字。
先秦时候,《尚书》经过孔子汇总结集和删选,最后定为一百篇成为了孔门的教科书,这本教科书平稳地被使用了三百多年,直到秦朝。秦始皇的大火,让这本书消失在了人间。汉朝时候,出现了一位老博士叫伏生,这位老先生年届九十,百篇《尚书》只记得了二十八篇,汉朝人用改良的文字将这二十八篇写定,后世称为“今文《尚书》”。事情到这里都还很清楚。接下来版本开始分乱了。
《汉书》说,伏生传了“二十九篇”,这跟之前所言的二十八篇多了一篇。有的人认为多出来的这一篇是《序》,有人认为是《太誓》。
这两种看法,都让后来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认为是《序》的,咬定此《序》系出孔子,于是当然可以和《尚书》的篇章一样取得经典的地位。那么《序》称为《尚书》篇章自然也就是合理的。而认为是《太誓》的,是因为汉武帝的时候,有一位女子又找到了一篇《尚书》,而这篇《尚书》为伏生所不传,就是《太誓》。我们把伏生二十八篇《尚书》称为伏生本,把加入《太誓》或《序》的叫今文本。
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拆毁孔子旧宅来扩建宫室,在墙壁里发现了《尚书》,因为这批《尚书》未遭秦火,所以还是当年战国文字写成,区别于伏生的今文,这批尚书叫“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有今文《尚书》的全部内容,除此之外,还多出了十六篇。所以,这批《尚书》一共有四十五篇,称为古文本。
今文本立了官学广为流传,而古文本没有被立为官学,一直被深锁宫中,在民间的流传也兴盛不起来。所以,东晋的时候由于战争,古文本还是被大火烧了,就此断了根。但之前,汉朝的大学者郑玄一帮人曾经利用今文本和古文本互参,并做了注。
郑玄把今文本进行了改动,比如将《盘庚》分成了上中下三篇、《太誓》分成了上中下三篇,《顾命》分成《顾命》和《康王之诰》。这样本来一共二十九篇就成了三十四篇。称为今文析本。
然后他发现古文本多出来的两篇《舜典》和《益稷》被伏生融入了《尧典》和《皋陶谟》里,他于是把这两篇抽出来,再将《九共》一篇分成了九篇。这样这十六篇就成了二十四篇,称作古文析本。古文析本的二十四篇加上今文析本的三十四篇就成了郑注的五十八篇本《尚书》,加上《书序》一共五十九篇。称为郑玄注本。
东晋时候,藏在深宫的古文本被五胡南下时候焚毁,所以只剩下来民间流传的今文析本。算到这里,有两大个疑问我百思不得其解,其一、郑玄乃是当时的大儒,注《尚书》的权威就如同中华书局标点二十四史,既然现在的今本也是沿用今文析本的分篇法,一共是三十四篇。那么,没理由剩下的古文二十四篇无传。
其二、《太誓》一篇虽然不源自伏生本,但却是与伏生本相合的,可现在查阅汉武帝时期的文献,可以发现当时的《太誓》与现存的《太誓》并不是一个本子,即《太誓》也属于伪作。如果说今古文两支分立,古文析本的被焚毁导致二十四篇无传,那为什么身处今文本中的《太誓》会独独跟着古文本一起消失呢?
据说郑玄只是把古文二十四篇附录存目,只注了今文析本的三十四篇。不管怎么说,总之那二十四篇算是没了。五胡乱华以后,有个叫梅赜的人不知从何处又搞了一本《尚书》,这本《尚书》有篇五十八,有篇目一百,存目四十二。称为梅赜本。就是这个本子后来被考据家认为是伪造的。
梅赜本有篇目的也是五十八,但连上有目无篇的则一共有一百,正好凑成了先秦的数。这五十八篇拿来和郑玄本对照,相同篇目的一共四十五篇,相同内容篇四十一篇,因为《盘庚》《太誓》各增两篇篇目,另有十四篇不同,不同篇目各十三篇一共二十六篇。郑玄本十三篇不同篇目集中在五篇内容上,梅赜本十三篇不同篇目集中在九篇内容上。郑玄本五篇可以从梅赜本的存目中找到,分别是《汩作》《九共》《典宝》《肆命》和《原命》。梅赜本十三篇目连上存目里剩下的二十九篇,一共四十二篇都是新鲜东西。存目中本有四十二篇,除去五篇有三十七篇,因为《九共》析成九篇,故衍出八篇,所以存目仅剩二十九篇。这样,梅赜百篇除去新出现的四十二篇,剩下的就是照搬郑玄五十八篇了。
现在,可以计算《尚书》篇数了。今文本一共二十九篇,因为《太誓》认定为伪作,所以可靠的今文本《尚书》共二十八篇。这二十八篇现在被拆为三十三篇,即可靠的《尚书》,以篇目算三十三,以内容算二十八。
梅赜本比伏生本要多三十篇目,但只多十九篇内容,衍出的十一篇篇目分别是,《舜典》合入《尧典》、《益稷》合入《皋陶谟》、《太甲》分为三篇增出两篇篇目、《盘庚》分为三篇增出两篇篇目、《说命》分成三篇增出两篇篇目、《太誓》分成三篇增出两篇篇目,《康王之诰》合入《顾命》。
郑玄本比伏生本要多三十篇目,多出十五篇内容。衍出的十五篇篇目分别是,《舜典》合入《尧典》、《益稷》合入《皋陶谟》、《康王之诰》合入《顾命》、《盘庚》分为三篇增出两篇篇目、《太誓》分为三篇增出两篇篇目、《九共》分为九篇增出八篇篇目。
最后总结:伏生本共二十八篇目,二十八篇。今文本共二十九篇目,二十九篇。今文析本共三十四篇目,二十九篇。古文本四十六篇目,四十三篇。古文析本二十四篇目,十六篇(在这里《舜典》《益稷》分别算一篇)。郑玄本共五十八篇目,四十六篇。梅赜本共一百篇目,有篇五十,计五十八篇目。
综上所述,订正上海古籍出版社李民、王健《尚书译注》前言的错误如次:
1、27页句“到了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其总篇数仍然是五十八篇,但其中只有三十四篇的篇名完全与郑注本相同,另二十四篇则是新多出来的。”改为“到了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其总篇数仍然是五十八篇,但其中有四十五篇的篇名完全与郑注本相同,另九篇则是新多出来的。”新多出来的篇目数则为十三篇。
2、同页“郑玄注古文五十八篇篇名:九共(共8篇)”改为“郑玄注古文五十八篇篇名:九共(共9篇)”.
3、同页“郑玄注古文五十八篇篇名”改为“郑玄注古文五十九篇篇名”,或者删去表中“书序一篇”。
4、28页“伪《孔传古文尚书》中仅存篇目的有四十篇”改为“伪《孔传古文尚书》中仅存篇目的有四十二篇”。
5、同页“九共(共8篇)……咸沃(共3篇)”改为“九共(共9篇)……咸沃(共4篇)”。
2009.12.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