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经随笔(孝经)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很多时候,我会在想,这位志向“吾从周”的老人,此刻是否身心乏力,当他看着屋外最喜欢的徒弟弓着腰拣野菜给他充饥时,内心会不会对这个世界绝望到了极点,可每当这个念头一冒出,我就喜欢猛力的摇头把它甩出脑子去。因为当别人都在满地找吃的,或者掉过头来责问他时,他依旧能够“弦歌于室”,而且可以对徒弟信仰发生动摇而激动地响应。我有时候会隐隐的觉得,这才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人类为万物灵长,“天地之性人为贵”,在走过蛮荒,经历漫漫六千年的文明后,蓦然回首,真正算是过上人的生活的,寥寥无几。他们要么过着禽兽一般的生活只是物质的享受比禽兽高明一些;或者被那些过着禽兽生活的人挤压逼迫。
孔子,他因何被尊为圣人,享受了数千年至高无上的荣光。没有人给出过一个值得信服的答案。
《汉书》曾经记录过这样一件事情,年幼的孝元帝,在听了夫子们的话后觉得,这个世界更应该多一点仁爱儒雅,他的父亲孝宣帝知道后,对他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不知道这位小太子在听了父亲的话后会不会觉得沮丧。对于帝王,孔子和他的儒家几乎没有给予他们任何值得利用的东西。孔子的学说在近现代屡遭批判,其原因就在于孔子学说的温和。我开宗明义,要讲一种人的生活方式,那么我必须对非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区分。这种区分不关科学,是一种道德的区分。
人之初生,便有性善恶之分。儒家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他认为人性本善。基于这个善,那么他要做的就不是变善,而是要维系善。维系善的手段自然是寻求善的本质。商代的帝王是信鬼的,他们的治国手段上祭祀占卜直接参与了世俗事务的角逐,在目前解读出来的甲骨卜辞里,我们发现商代王室把战争生育农事等大事情的先决条件都取决于一种占卜的来源。这种浓郁的鬼神色彩,以及它所形成的鬼神文明,到了商周革命之后,却趋于湮灭。周代对于崇拜显然更加务实,周代王室有意识的将百姓信仰和自己信仰隔离区分,以彰显他们的贵。他们为商纣王开出的罪名中,很多条都在涉及周王室这个不同于前朝的信仰,他们指责商王“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我们惊讶的发现,从信奉鬼神文化的文明,中国开始加强式的步入了人文文化的文明体系。周公制礼作乐可以说标志着贵族和平民信仰的分离。从此以后老百姓们的信仰,再也成不了贵胄们的信仰,贵胄们拥有了自以为高出一等的见识,于是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显得更加具有权威性和骄傲因素。信仰等级的区分,伴随了很多制度的形成。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当物质上开始出现分化,于是思想上便产生了尊卑。身份地位等级无可避免的出现,它是一种进步。钱财越多的,土地越多;土地越多,权力越大。土地最多的那么权力就是最大的。如此原始的关系,让权力最大的可以为所欲为。此时周朝推翻了商朝。从此出现了比鬼神更加强大的东西来约束统治者,这就是“礼”。孔子的儒家将其神圣化,使礼具有了愈发的威慑力,加上祖宗崇拜的体系,礼约束了帝王们的随心所欲,这是任何一位雄心大致的帝王都不喜欢的。但是当礼的范围放大再放大,需要整个帝国来遵守时,它带给人们的战战兢兢,反倒实现了一种道德的平衡,进而使整个社会也开始平缓。太好了,这又恰恰是帝王们梦想帝国千秋万世,维持一系帝祚的法宝。
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春秋的问题不遑涉及,这是一个极其大的问题。我要讲《孝经》。现在人都说儿女对于父母的关系有一种叫孝。实在是狭隘,孝,并无如此局限。孝是一种态度。要用高尚的道德来约束社会,礼是一种制定,其实还要算是孝的一种形式化。治理人组成的社会,单纯依靠形式法的规定,是不通人情。如果不依靠形式法,那么就叫人治,这可是被我们的新学者强烈批判的。法治要代替人治,为非学术,似乎是整个国家全体国民都把这条当作了基本价值,于是林林总总立许许多多的法。我要大着胆子叫一句停,不是要停了法制进程,而是希望法制进程前搞懂要推行的核心。由人组成的社会,要治理自然着手人本身,人是有传承关系的,依靠这种传承关系来下脉,只有两个字,伦理。伦理,人伦之理。有长后,有秩序,各尽其力,这就是孝。
孝道,就是尊重人伦,向往秩序。法只是一种秩序规范,说到底不过是为了达到和谐的手段,所以一切法律的根本不能和人伦冲突,而必须围绕人伦秩序。这就是尚书说的顺“彝伦攸序”只有这样才能民“相协厥居”。法制的核心永远应该是人。当然法制本身的形式主义是极其重要的。
说到这层,其实还没有达到儒家提倡的理想境界。《孝经》第七章,为我们张目立纲,孝道不再局限于人和人的社会,它辐射到了这个宇宙的范围。孝道被儒家升级到了天理的位置,因此实行孝道成为了顺天行事,如果悖逆孝道那就是逆天而行,君王对待臣子,臣子对待君王,下级对待上级,上级对待下级,晚辈对待前辈,前辈对待晚辈乃至于人对待自然万物都要施行这种顺应人伦的孝道。各尽其责,各有约束。儒家一番调教,俨然君子之国,巍巍成矣。
孝成为了儒家学说体系里面一切衍生的根本。因为孝,所以实行的方法要仁;表现的态度要儒。兄弟之孝叫悌,上下之孝叫忠,你我之孝叫信,体现孝道是礼,友朋之孝叫义,由己推人要廉,反本知己是耻。总由孝字大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立人之本。三十而立就是要懂得这八个字才叫立。
以孝治天下,实际上就是统治者对于儒家学说的一种践行。我没有申说三才的内在含义,没有探讨天地阴阳的人本调和思想,也没有具体研究大同天下和孝道的关系。因为那是愈发远的学术,头绪繁杂,我想要引出一些可以矫枉的结论。
回到我所一开始就提及,人的生活方式和儒家的发展。人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实行孝道。这不能作为全体人民的遵守条例,但应该成为大多数的芸芸众生的条例。孝道治下的天下,是多少先贤和伟大的帝王们内心向往的。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天理就是一种孝道下的秩序,那是大公无私的;人欲是指个人的私语。我笑有些识字的文盲,居然说朱熹的理学禁锢人的性情,滑天下之大稽。到了
阳明先生,提出心即理,将制定的标准具体化到了人。我无力研究博大精深的儒学,但我的感觉我想写下来,以后不备了,再加添补。心即理,理即孝。儒家是一个“人的儒家”,儒家的圣人也是人性的圣人。做回人应该有的生活,那么世界才会和顺。没有冲突,不会有杀戮。
2006-9-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