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说“视觉冲击力”

(2009-02-04 21:08:57)
标签:

春运

旅途见闻

视觉冲击

企业策划

网站

引导方式

与众不同

杂谈

分类: 风雪杂谈-杂文篇

戏说“视觉冲击力”

 

对于时下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视觉冲击力”,有那么多专家在剖析其内涵,偶不敢妄谈,此权当戏说罢。

在昨晚由京返津的火车上,见邻坐一小女孩,给周遭的大人们分发小食品,遂引发好感。吃某些小食品,本是孩子们的“专利”,而这个孩子毫不吝惜地把它分发给素不相识的旅客,相对于旅途中那些依偎在妈妈怀抱里享受“甜蜜的吻”的孩子们,无疑令人关注。大家无不怜爱地问这问那,从妈妈嘴里,得知孩子是从东北来京参加声乐大赛,并获奖。于是,又迎来一片赞扬。

此前恰与一朋友谈到该单位软硬件条件虽好,其网站设计却缺乏“视觉冲击力”,埋没了他们本来的优势。由此产生联想,列车上这个女孩子分糖果给大人,并非有意宣传自己,而是出于天真的本性;却在车厢里拥挤的人群中产生了“视觉冲击力”,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并由此展示了其不为人知的一面,原因在于她的与众不同。而一些企业策划案缺乏“视觉冲击力”,不是不美或不规范,而恰恰是因为千人一面。

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希望其价值被社会认知;大到企业形象策划和广告设计,小到个人博客或求职资料,欲引人注目,进而被受众所认知,都追求“视觉冲击力”。

据说“视觉冲击力”是一舶来语,是对“Visual Impact”的误读。

它源于何时何地,从哪个外语而来,都需要进一步考证。现在掌握的资料表明,这个词最早在中国出现可能是1988年的北京国际摄影周。从此,它成为了中国摄影界,特别是新闻摄影界最时髦的词组之一,连对摄影一无所知的人都可以用“视觉冲击力”对照片进行评价。

在以后的二十年里,这个词被那些不了解摄影的人顾名思义地念歪了、念窄了。实际上,“Impact”并不仅仅只有“冲击力”这一个解释,还有“影响力”、“效果”等很多意思。这个词如果译成“视觉感染力”、“视觉表现力”更能表达原有的意思。

一种观点认为,视觉冲击力就是通过图形和元素之间的层次感,达到一种在干扰视觉的同时突出自身所想体现的主题,这种表现方式往往是比较直接而且有效的。这里所说的视觉干扰就是在分散欣赏者多余视线的同时,更能注意到这一设计的主题上,为这种干扰方式所产生的图形是这个主题的辅助图形。

具体指利用色彩或者元素来牵引欣赏者的视觉,让欣赏者随着设计师的的思维去思考和观看作品;而现存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运用点、线、面来引导,以图形和元素作为引导方式的作品比较少见。

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则可以从图片外在和内在的冲击力两方面来理解,也可以称作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作为一张或者一组新闻图片,人们对其视觉冲击力的理解也是读者认识和解读图片的过程。

偶无意在理论层面探讨或验证这一舶来语确切含义,只是认为,无论以什么作为引导方式,所谓“熟视无睹”,频了滥了就会失去“视觉冲击力”;只有不断求新求变,体现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才会永葆“视觉冲击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