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还将继续上涨吗?
这个秋天,房地产依然是百姓最关注的事情。从温州、上海和杭州的情况来看,房价又开始上扬了。虽然,各地公布的数据都在说房地产的价格有所回落,调控已见成效。但是,实际上,房地产价格又在蠢蠢欲动,买不起房子的人更是买不起房子了。看来把房地产调控措施落实到每个城市的举措是何其难啊。
最近,又传出为了遏制地方政府卖地冲动,使得土地集约有效利用,将出让土地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消息。就有观点称这个政策,将造成地价尤其是房价的上涨。这使得一直持币观望,期待着房价有所下跌的普通百姓躁动不安。又有一种观点称,这个政策不会导致房价上涨,理由是房地产商手上的土地量目前还是非常大的,即使现在不供应土地了,房地产商还可以再开发几年。如果按政策严格执行的话,政府应该将过期囤积土地收回才是,而不是让开发商“吃老本”,慢慢开发。
对于房地产市场扑朔迷离的景象,普通消费者真的看不懂,也没了辙,就出现了要求开发商公布房屋成本价这样的呼声。呼声只是呼声,没人理睬,开发商才不愿意公布这个成本呢。从理论上说,房屋作为一种商品,其成本应该是明了的。但是,实际上也许,开发商还有其他不为外人道的额外成本支出,是不好计算,而且也不宜公开,开发商的难言之隐,并非一洗可以了之,比如针对某些管理者要求成本价或者低于成本价购买房屋,他能不答应吗。记得当初,外逃至今未归的杨秀珠,在温州当政时,车站大道有11幅商业用地,3幅在当地以拍卖的形式公开卖出,9幅被其带到香港协议转让。结果,两者收取的土地价格相差了好几倍,其中的猫腻只有她自己明白。
在目前的情况下,已经很有必要硬性规定开发商公布房屋成本价,不能以市场化,商业秘密为托词搪塞过去。作为开发商为什么那么忌讳成本的公开呢?其实,你能够暴利也是你的本事,对于有本事有能力者,人们总是羡慕的啊。
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土地,造成土地紧缺的假象,也是导致房屋价格不断上扬的原因之一。据公开的报道,国土资源部在清查北京市2002年至2005年的住房建设供地情况时发现,目前北京市已供土地中,尚未形成实际住房供应的土地面积还有4000公顷,占已出让住宅用地面积总量的53%,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土地被囤积在了开发商手中。
记得针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国六条”政策中,有这样的文字,加强土地使用监管,制止囤积土地行为。但是,谁来监督,这是个很难的问题,没有监督,囤积土地行为照样存在。一般上来说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关系都是非一般的,亲密得很。各地开发商囤积土地不开发,超过规定年限的比比兼是。没有监管,政策等于失效。
有的开发商在协议转让时期,以超低价获得土地,并囤积土地超过3年,捂地不开发,等待着房价的上涨,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地方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年复一年将土地抛荒。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发现生计出现问题,上访不断,问题又得不到有效解决。难道不能将这些囤积长久不开发的土地重新拍卖,或者让开发商补缴土地款,去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吗。因为政策规定获取土地超过3年不开发的,政府有权重新处置这些土地。
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而难以治理,还在于目前存在的房屋预售制度。预售制度不仅给开发商偷工减料、一房多卖等等行为打开空间。事实上也推动房价的上扬,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如果总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从签订预售合同到交房使用起码在一年时间,在这一年时间里,消费者为这套房屋交付的利息就在5万8千元(按银行按揭最低利率计算),将这笔利息分摊到房子上,每平方米的房价实际上上涨了580元。这也让开发商暴利之余更加暴利,因为,这样导致其自有资本利润率更高了。拿别人的钱盖房子,赚的钱全部归自己,这样的好事实在难找。
其实,公开房屋开发成本,取消房屋预售制度,让普通百姓能够透明消费,都不是件很难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重重压力。继续的高房价显然是不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
让笔者不明白的是,每次中央新的政策出台,开始总是让普通消费者兴奋不已,但最终还是失望,数着手头的积蓄,看着房价越来越高,房屋离自己是越来越远,真的好郁闷啊。面对新政,开发商似乎总是稳坐钓鱼台,不为所动。国八条、国六条出台,一些小的资金实力不足的开发商的确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他们大不了将资产转让给大开发商,少赚些钱而已。洗牌的结果就是,实力充足的开发商越做越大,在这个市场上越来越有话语权,在价格上更有定价权。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让房价翻了好几倍,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事。从公开的报道得知,美国在过去的5年里,房价上涨了49%,被称之为暴涨,搅出了泡沫。而我们的房价像卫星一样直指天空,不知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
今天见于媒体的关于土地出让金纳入预算管理的消息,又开始了让普通消费者躁动不安了。不知是否真的如一些专家所说的,会导致新一轮房屋价格的上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