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面对户籍的公平还是面对金钱的公平
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了孩子进入好学校,迁移户口,出现人户分离现象,引发了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有媒体甚至称,一位重点学校的老师发现,班上十几名新同学家的门牌号码竟然完全一样,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公厕内。
一个天大的玩笑,灰色的幽默。一所学校为了收取择校费,能这么轻易就放过这种机会,让厕所户籍都能占用宝贵的增收名额?户籍警察能够让这些厕所户籍登记在册,不会有失察渎职之嫌吧?
温州市收取择校费已经有着近二十年的时间了,政府支持这种做法基于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在择校费的支撑下,名校越办越好,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在这个城市,名校和一般学校都是无法相比的。自然家长们总是打破头也要让孩子进入这样的学校。自然这种做法也曾经是怨声载道,遭来非议。现在,人们倒也习惯了。不仅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就连高中,也腾出名额收费择校。
关于户籍挂在厕所里的事,在温州市是不可能的。开学前,学校会组织人员上门家家户户核对,有的名校还要规定户籍迁入3年以上才被认可,不仅核查本户籍居民,还要走访其邻居,如果调查结果表明,不是实际居住者也要被踢出去。没有那么容易可以忽悠的,毕竟事关经济利益。现在,温州名校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名牌小学组建教育集团,将人口密集区的学校都收编为名校,原本不是名校的,自然成为名校的各校区。初中的名校则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建立了分校。
这种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叫好的,称其为降低择校热情,因为都挂了个名校的头衔,让家长聊以自慰。批评者称之为扩大收费范围,将潜在的收费对象都纳入囊中,来个一网打尽。这种做法对持有本城市户籍的人来说,倒也是个安慰,毕竟,有更多的孩子可以入名校了,对于没有本城市户籍者就是个挑战了。目前,温州的家长在择校方面进入了更高层次,那就是择班级。他们认为名校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择班级才是明智的选择。
更有一种完全收费的做法,都是公立小学,一所称之为温州实验小学,一所为温州少艺校,出过著名艺术家黄豆豆毛戈平等的,很受家长喜欢。这两所小学在收取数万元人民币高额的择校费之外还要进行入学考试。少艺校主要考的是孩子的艺术天赋;实验小学考的可能就是诸如智商之类的了,毕竟,好的生源是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的基础。
择校收费的做法,在地方是很难杜绝的,因为利益的驱使,学校需要钱,家长在乎优质教育资源。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实际上存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为了挣得这种稀缺的资源,有钱没钱的都会尽量去想办法。
不过,完全按户籍所在就近入学就是公平的吗?未必,毕竟凭借户籍所在就可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又违背了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更何况,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培育是仰仗着纳税人的钱。如果,我们的名校不是公立的,而是私立的,那么对于收费问题,人们也就不会那么慷慨激昂了。名牌大学如北大清华一直低分招收有着北京上海户籍的学生,也是招来许多非议。
对于择校,政策制订者到底选择在户籍面前人人平等?还是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就像温州市区的两所公立小学。)的确是两难的。仔细想来,在某种程度上,户籍和金钱是差不多的概念,因为,但凡有着择校之忧的城市,其名校户籍范围内的房屋价格肯定要高于其他地方。要么把钱花在买房子取得户籍资格上,要么把钱交给学校,自己选择。选择前者,开发商赚得更多,选择后者,学校有了大笔进帐。
如果非要选择,大多数温州人会选择用金钱直接取得优质教育资源。因为,温州人认为,让名校获得更多的金钱是合理的。全部收取择校费的温州市区两所小学,家长们哪怕通过关系也要取得缴费的资格,根本没有非议。
当优质教育资源不可能平均分配到城市所有地方的时候,择校行为将继续存在,公平的确很难做到。而择校也导致马太效应,温州市区的学校,有着择校资源的名校,由于有资金的保障,自然越办越精彩,人们更是趋之如鹜。没有足够资金支持的学校,越发落寞,有的还会出现生源不足的现象。
如果地方有足够的实力,培养出私立名校来,事情也许会好办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