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户籍制度让人们一出生就有贵贱之分

(2006-08-23 12:58:00)
分类: 社会百观
      中国户籍制度让人们一出生就有贵贱之分
   要在北京更好地生存,就要持有北京绿卡。但是,有消息称,北京的绿卡续签,有了新规定,绿卡持有者如果不能提供完税证明,到期的北京绿卡就不能续签。不过,完税证明的要求是,月收入必须在1600元以上,达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然,就开不出这个完税证明。而这个绿卡不同于北京户籍,是非永久性的,是3年一签的。这消息听起来居住北京就像居住在外国一样,北京似乎成了北京国了,除了户籍之外还有绿卡
 
    另一条消息更让人吃惊,一位男士因为自己持有北京集体户口。而没有拥有北京的房子,集体户口就不能够转为单独户口。按规定,集体户口是不能够让他刚出生43天的儿子上北京户口的。这位父亲收入很低,勉强维持生计,购买北京的房子是没有希望的。于是,他感到绝望,就摔死了亲生儿子。他说,不愿让儿子在受歧视中生存。
 
    这也就难怪,在北京上海等生活的男男女女们,在婚姻选择时不仅仅考虑感情问题,户籍问题同样是考虑的重点,甚至比感情更重要。
 
    因为户籍,一个中国公民,一出生便有了贵贱之分。先不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区别,就算是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就有区别,由于户籍的不同,生命的价格也就有了等级。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的事,同一个城市,同一条街,3人同时遭车祸丧生,然而,其中一位农村户口死者家属得到的赔偿不足城市死者家属赔偿的一半。在北京曾经发生出租车司机被劫杀,撞死路人,结果路人死者家属获赔43万余元,死者司机家属只得23万余元,因为司机是农村户口。
 
   农村户口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子女入学自然就有了区别对待。他们的收入非常低,仅仅勉强维持日常生计,工资只是生存工资。但是,如果他们的孩子要在城市公立学校就学,就要付出比城市学生更多的费用,让父辈们不刊重负。这就有了打工者子弟学校,幼小的孩子一进城,就感受到了世态炎凉,感受到了贵贱之分。这其实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的。
 
   在北京上海等这些大城市除了户籍之外,采取了“绿卡”制度。虽然,有专家称,有没有绿卡,对生活没什么影响。但是,没有这些绿卡,就不能够获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等社会福利保障,自然还是有所区别的。当然,最高境界莫过于户籍了,所以每年都有向非北京户籍大学毕业生出售户口指标的业务。
 
    以1600元收入为界,续签绿卡,说是要保证北京人口素质,因为收入体现人的价值。但是,对于原本就在北京生活,已经拥有北京户口的人们来说,是不对其做要求的。难道这些在北京出生的人口天生素质就很高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这也证实了出生就有贵贱之分的事实。北京上海等有着严格户籍管理的城市,其户籍其实就具有了无形资产的性质,如果可以转让,价格自然不菲。
 
   在这种户籍制度下,为了保住既得利益,大部分的北京人上海人都不愿意离开北京上海,所以,每年高考,这些城市的考生,哪怕以一流的成绩也要进入北京上海二三流的学校。因为一旦离开,只怕难以回来。尽管他们还是可以在毕业后回原籍的,但是,他们怕政策有变。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和户籍有一定的关联度,年年都出高考移民事件,人们迁徙只为孩子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之所以高考移民都出现在海南等这些经济不怎么发达的城市,是因为上海北京的户籍门槛太高了,一般人是难以进去罢了。
 
   从大的范围来说,城市和城市是不一样的。拥有不同城市户籍的市民享受的福利和就业教育等都有着区别。从一个城市本身来说,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资源也有优劣之分。于是,也导致了城市内部的迁徙。人们可以看到,在城市中,那些坐落在优质教育资源旁边的房价总是要高一些,因为,我们的就近入学是按户籍来划分的,不是按实际居住地来划分的。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于是,家长们花高价购买理想学校辖区的房屋,将户口迁移到该辖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了。
 
    这种基于户籍制度之上的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说到底,户籍只是一种形式,隐藏其背后的是各种利益和特权。管理高层称,目前中国取消户籍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实上,没有了现行的户籍制度,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了这些户籍背后的各种利益和特权,可能更有利于城市人口的优化,人们会根据就业情况,根据城市的生活成本等等考虑去留问题。城市在自由迁徙和流动中会更具活力。在民主和法制面前,在公平正义面前,使得城市更加和谐。但是,这样一来,就要挑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