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俗意义上的“胯股痛”、“胯骨痛”、“大腿根部疼痛”,医学上称为“髋痛”。“髋痛”患者很多,表现为髋关节周围令人困扰的疼痛。
髋关节位置较深,病人很难描述疼痛的具体位置,常感觉大腿根部前方、侧方、或后方臀部的疼痛不适,但用手又触摸不到确切的疼痛点,加上周围丰厚的肌肉使得疼痛更加难以捉摸。疼痛有时伴弹响和交锁感,还可能有髋关节伸屈旋转等活动度的降低。
引起髋痛的病因很多,不同年龄段有很大差异。目前对于成年或青少年髋痛,临床诊断多集中在股骨头坏死、滑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炎等几个方面。股骨头坏死的病废率较高,一些髋痛病人被医生作出股骨头坏死的疑似诊断后,常常陷入四处求医,心情忐忑不安地等待病情变化的窘境。而目前对骨关节炎则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一旦诊断该病,患者只有等到病情终末期接受髋关节置换。另外一部分无法确诊的,则被笼统地归结为“滑膜炎”。
我们从下面曹小姐的例子中,可以对髋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困境有个大概的认识。曹小姐,25岁,一年前在行走中扭伤左侧髋关节,去医院检查没有发现明显骨折。经过休息后疼痛有所缓解,但总在活动中有隐痛,尤其是不能长时间行走。坐姿起立或卧位翻身时,常感觉左髋深部突然被卡住,或者伴有“卡嗒”声。曹小姐为了左髋疼痛,曾去多家医院就诊,大多数医生认为没有明显病变,少数医生怀疑股骨头坏死。曹小姐未自己的病情不能得到明确诊断深感苦恼,又因为担心可能存在股骨头坏死而成天忧心忡忡。
随着关节镜技术和设备的进步,髋关节镜外科得到了发展,使医生可以通过微创的手段为患者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髋关节镜使我们认识到髋痛的另一种常见病症——“股髋撞击症”。解剖上正常的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好似头和帽子的关系。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帽子的内沿不光滑,势必摩擦头部引起疼痛不适;而一个孩子的头长大了,自然也不能再戴以前的帽子。所谓的“股髋撞击症”,是由于髋关节发育异常,在髋臼缘或股骨头出现多余的骨质,造成“帽子”和“头”不匹配而发生过度磨损,从而损伤了髋关节内部结构。如果损伤了髋关节的盂唇,可能会引起“交锁”和“弹响”等临床表现。长期的股髋撞击会导致髋关节“退化”,严重退变的在后期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因此,“股髋撞击症“应得到及时诊治。
“股髋撞击症“的发生,除了一部分有先天性的解剖异常,大多数患者还伴有急慢性关节损伤史。类似损伤在足球、滑冰、滑雪、舞蹈等运动项目中很常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髋部疼痛,在变换髋部姿势时有弹响声,或者关节突然卡住的感觉。患侧髋部力量下降,急速奔跑或单腿支撑困难。严重的患者甚至不能侧卧。由于“股髋撞击症”在我国骨科、运动医学界还是个比较新颖的名词,缺乏相关经验的医院多难以明确诊断,因而误诊误治很多。最常见的被误诊为“股骨头坏死”、“滑膜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
髋关节镜外科的进步,不但有助于“股髋撞击症”的诊断,更使其治疗迎刃而解。关节镜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外科,仅通过2~3个5mm的切口,将专用工具引入关节腔中进行手术操作。在关节镜的监视下,医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髋关节腔的清理,去除引起撞击的骨赘,修补损伤盂唇,促进损伤关节软骨修复等手术步骤。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可早期扶拐下地行走,一般不影响生活自理。因为没有损伤相关结构,很少残留后遗症。
上面提到的曹小姐即为典型的“股髋撞击症”合并“盂唇损伤”,经髋关节镜手术,仅仅通过2个小切口,即磨除了造成撞击的多余骨赘,术后第二天即扶拐下地行走,2个月后恢复正常生活,术前的疼痛、弹响和交锁消失。曹小姐对于手术切口小、早期恢复工作、疗效明显等感到满意。
除了上述“股髋撞击症”,关节镜也可以处理其它髋关节内疾病,如关节内的“游离体”、“韧带损伤”、“关节软骨损伤”等。甚至可以用于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通过关节镜下判断股骨头的形态、关节软骨的质量,能够充分评估病情和判断预后。关节镜下股骨头钻孔减压,也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有效手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