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健身从业者,从92年到现在,也有不少年头了。回顾天津的健身行业,真的让人很心酸:健身行业的最低成本到底可以被降到多少,才是见底的程度?要知道,5年前一张全年的VIP健身卡需要4000元至5000元。那时,VIP健身卡所代表的,不只是如今的“快速流汗的经济”,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假如无休止的“价格战”继承下去,那么健身行业也许会重蹈中国当年的“保龄球现象”——
90年代的保龄球市场经历惨烈的洗牌:各家球馆为争夺顾客流量、现金流生存大打价格战,曾被视为“贵族运动”的保龄球,单局价格由60元下滑到3元。
“行业平均利润率已经越来越低,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的健身市场并不会趋于没落,天津也一样,
随着市场的优胜劣汰,资源和资金的分配会更趋于合理,“虽然近几年来健身行业有一个剧烈的‘洗牌’过程,但是洗牌之后,健身行业会有更新的发展。”
近几年,全国健身俱乐部每年在以很快速度递增,因此健身行业内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快”公司和“轻”公司——他们迫切需要降低服务成本,却又在人力资源系统上缺乏相应的治理人才。
健身行业的“圈地运动”
价格战背后,一场健身行业的“圈地运动在上演。
在我代课的俱乐部,每到晚上。正值一天健身的高峰期,各种健身器械大部分已是满负荷运转。健美操练功房的人挤满了整个房间。“这里太火了,就连洗澡有时都要排队。”
大家抱怨。“开这个店,老板挣到钱了吗?”
会员多数都会关心。“不挣钱,店能继承开下去吗?” "去年这个时候,健身年卡还要1500元左右,现在一年500元就能拿下。”
大家的口吻!
难道健身行业的价格战没有“输家”?浩沙健身俱乐部新世界店(04年的账目)为例,算了一笔账:其每年的健身场地租金、水电等直接支出约110万元,员工工资55万元,即使是新老顾客共存的年份,年卡顾客3000人,人均500元每年——俱乐部也几乎无利润可言。
商家的“薄利”对消费者并非好事。利润越薄,意味着健身企业需要足够多的客户,走现金流以谋求薄利多销。可是倘若健身企业资金链忽然坍塌的风险存在呢?那么,会员手中的年卡就形同废纸——天津出现了3家
快速“圈地运动”过后,短处毕现。健身房里人满为患,器械、场地均显紧张,服务质量也难免被打折。以前一名健身教练同时辅导3名健美训练者,如今辅导人数多达8人至10人。品质的不足,不仅体现在健身设备等“硬件”上,“软件”服务也未能及时跟上,比如运动营养师、心肺功能监控、健康档案管理等服务,在海内健身行业仍旧欠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