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镜中我至遇见自性 —我的曼陀罗工作坊感悟

(2015-07-26 11:36:29)
标签:

杂谈

【导读】本文为曼陀罗工作坊初级第六期学员李翔的感悟,李翔在深圳带了多期的曼陀罗绘画沙龙,效果很好。或许,李翔的真实感悟,可以为曼陀罗爱好者提供一些思考或启发。

一、镜中的我

自己,对我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面对镜中的我,我经常会有一种极为陌生的感觉,仿佛不认识这个人一样,事实上每天除了洗簌的时候以外,我确实很少见到自己,不论是家人还是同事,大约对于我的脸都会比我更熟悉。

对于我的声音,我当然也是陌生的,尽管我每天都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但那个声音与别人听见的是全然不同的,每当我通过麦克风听到自己声音时,那个声音都让我感到极为尴尬,因为那声音太不熟悉了,以至于完全不能控制它。

如果说外貌和声音我还只是有些陌生的话,我的内心对我来说,可能是一片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土地,即使我现在努力去看,去探索,也不可能看的见听的到,也就不奇怪希腊神庙的门口柱石上会写着两道神喻:

“认识自己”

“适可而止”

从古到今,人们开发了无数的方法来探索内心,只求更清楚的认识自己,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从来没有人能够完全认识全部的自己,我们只是在一条不断前行的道路上前进,精进也只是意味着我们每天向前走了一步而已,而其中最困难的,是第一步,我们需要一个起点,在那里我们能够确认自己已经在路上了。

曼陀罗绘画的起源非常古老,古老到原始人就会自发地在洞窟壁画上绘制类似的图案,发展也极为状态,你可以在佛教、基督教的绘画中随时看见,甚至就连天坛、紫禁城都是曼陀罗的格局,与一般绘画的差别在于,它是在一个圆内作画,这个圆为我们的心灵划上了一保护的结界,在结界中,我们逐渐地敢于放下人格的面具,呈现真实的自我。

http://s8/large/001myMLwgy6U8oTcVAXe7—我的曼陀罗工作坊感悟" TITLE="镜中我至遇见自性 —我的曼陀罗工作坊感悟" />

曼陀罗绘画的工作坊起于对于镜中我的描绘,先花5分钟安静下来,闭目静坐,看看内心的我是什么样子地,有可能你的心是空空的,但只要你能够坐定下来,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就会冒出各种念头来,这时你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之一,因为那些实际上都可能是你的一个碎片,我们的自我是多面性的,我们一个时刻往往只能捕捉到其中一个侧面,这个面可能陌生到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所以才会有《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

当我们看见内心的我以后,就可以开始绘画了,就算看不到,也可以先在纸上画几笔,我们的大脑可能并不能看见我们自己,但手与心的连接要远比脑与心的关系亲密,只要我们开始动手,就会越来越停不下来,最终呈现的往往与你原来预想的有出入,而这个呈现在纸面上的自我,会离我更接近,不要随意去修改,手误画错的地方,很可能并不是画错,而是手随心走,纠正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认识。

在画完以后,我们要拿出10分钟的时间,看着自己画出来的镜中之我,进行联想同时将想到的念头全部以文字呈现,这个过程与绘画的过程一样重要,我们用手和绘画呈现的是无意识中的自我,虽然呈现出现,但到底是什么我们如果不写的话,它仍然是不清晰的,必须开始写字。

很多主导性格为S(感知)(MBTI测试中有S的就是,画面往往呈现极为细腻的笔触)的朋友在这一环节卡壳非常严重,经常只能憋出来几个字来,原因在于对于感知主导的人来说,联想是他们的弱势功能。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并不要紧,即使写不出来,也要坚持花10分钟去盯着自己的画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崩出许多的不相关的东西来,只要看见马上写下来,不要在意它们之间有任何的关联,先写就是了。

二、表达

你有没有体验过心中无数的话要说,却无处倾吐?

你有没有试过半夜对着手机上几千个好友的名单,却连一个可以叫出来吃烧烤喝啤酒的都找不到?

你有没有试过内心像一团火,明明知道自己的情绪不稳定,却根本搞不清楚原因,也不知道如何让它出来?

表达是一种能力,包括两项重要的要素:

1、你是否具备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2、你是否具备表达的勇气

两者缺少任何一项,都会导致我们对情绪的压抑,我们以为自己可以靠理智让那些“不好”的情绪平复,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但那不过是把对捅向别人的语言之剑转向了自己,结果只会是在我们的内心形成创伤,久而久之,我们渐渐遗忘了这些创口,但它们并没有被处理,也就形成一个永不愈合的伤口,结果就成为了情结,我们的生命轨迹也就不断为这些情结所操控。

对于情结的处理,不论是哪一种流派的心理咨询技术,或者别的身心灵的技巧,起点大多都是想办法让问题呈现,方法各式各样,从自由联想到积极想象,从沙盘游戏到舞动,当然还是绘画,不存在哪种方法是最好的,而是要看一个人适合的是什么,这一方面涉及到这个人性格特征,也要看这个人的安全感,甚至表达的技巧水平等方面。

http://s10/large/001myMLwgy6U8oUK0fnc9—我的曼陀罗工作坊感悟" TITLE="镜中我至遇见自性 —我的曼陀罗工作坊感悟" />

在三天的曼陀罗绘画工作坊中,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课上要求我们所进行的多方面的表达。在表现自己情结时,最开始是用文字描述,接着绘画,再来起名、写联想、再和身边人分享。

这整个过程在不断调动我们不同的性格类型,回忆的过程使用的是Thinking(思维)的功能,文字输出是抽象的概念用的是直觉,绘画是将文字转换为图像的过程,用到的是感知(sensing)的功能,再用文字描述出来又一次使用了直觉,再用说的方式向另一个人表达,这时使用的是感觉(feeling)。

我们一般都不擅长其中的一些表达方式,比如我的感知力很差,绘画表达力就很弱,只能涂一些大色块,或者画一些简单的小人,相对应的,我的文字表达能力就很强,可以看着一幅简单不行的图像想象出来一个很长的故事。

有趣的地方在于,我们尽管某些表达方式的技巧极为拙劣,却往往是这种表达方式会呈现出我们内心更多的东西,我自己的文字表达强,却往往会呈现出极强的逻辑性,而平时内心所积压的情绪,是非常难通过文字的方式传递出来,但当我用绘画来表达时,尽管画工比起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好不了多少,却很容易能够看出来内在的一些情绪的波动。

三、缘起

社群中有一个现象,我们往往不太喜欢太过高大上的讲师,那种讲述我的成功你可以复制一类的讲师,多数在社群中是不太受欢迎的,就算是那些比较受欢迎的讲师如李欣频这样的人,对于每个人来说,所带来的价值,往往只是一种短期的刺激,也许听了几天的课程后热血沸腾,但几天后就烟消云散了。

后来我会和朋友说一个不算笑话的笑话,说是你听一个工作坊,不论是3分钟的还是3天,其实最后能带走的最多就是一招,而且能带走一招人也就不到2成,剩下的8成人听完就完了,现场表现的再怎么激烈,一星期后世界就会恢复平静。

对我产生真正影响的第一个工作坊是永锡老师的时间管理工作坊,时间管理的工具和方法主要是应对自我与世界的边界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去应对外部世界挑战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的人改变很大,有的人没有变化,我和很多人一样,面对某些事情会很有激情,面对另外一些事却总是出现拖延症,这个时期我开始接触NLP、教练术,这些工具和方法在处理自我内部的事情时(也就是情绪、自我身份等概念),非常有效率,能够促成个人的快速改变,但是问题在于,我的情绪出现了要么过于高涨,要么过于低迷的问题。

后来接触了沙盘游戏,开始进入深度心理学,了解到自我在人格中权权是处于表层,更深层的还有人格中的阴影、情结,更重要的是,还有自性,而这些越往里走,越是有可能让人更完整,但对于我来说,沙盘游戏并不是个非常适合我性格的工具,它需要太多的感受力了,对于逻辑性过强的我来说,需要耗费太多的心力去修行,而且即使我现在已经复苏了自己的感受力,进行相应的工作仍然是十分辛苦的。再加上开始有外地的朋友希望我能够为他们提供咨询,这时就面临一个问题,沙盘游戏是一个非常重的咨询技术,需要几千个沙具再中一大盘沙子,根本不可能让客户去自备这些东西,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http://s7/large/001myMLwgy6U8oVIIYK96—我的曼陀罗工作坊感悟" TITLE="镜中我至遇见自性 —我的曼陀罗工作坊感悟" />

直到有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我看到了陈灿锐老师出的曼陀罗绘本,这个绘本的外观很朴素,相比于最近特别火的秘密花园、神奇的曼陀罗可以说太素了,但是,在我看了几个人画的神奇的曼陀罗以后,我自己的感受就告诉我,陈灿锐的这个绘本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看神奇的曼陀罗时,总是会让我产生一种很难受的分裂的感觉,我甚至有一种直觉,这个东西还是不要碰比较好。秘密花园比较好一些,有一种强烈的美感,我猜测对于训练个人的专注力会很有效,但那个应该适合感知力很强的人,他们对细节有一种强烈的执着感,适合这套绘本,但对我这种直觉系的人来说,过于细腻是很难深入的。

再到后来开始读《心灵之镜》,这是与曼陀罗绘本配套的书,一读之下,马上就断定陈灿锐老师肯定是NT(直觉 逻辑)的人,其文章非常的干货,硬到一般人根本啃不动,却为我所喜,与沙盘老师大多数讲感受不一样,心灵之镜让我很轻松地顺着一条思维的线索走完了一次自性化理论之旅。

我买了绘本回来画,后来旁边不知道怎么越来越多人好奇于我所做的事,于是我又建了一个小小的微信群,每天画曼陀罗,因为懒得管理,于是大家有的每天发图,有的永远潜水,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群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定格在66个人,我宣布封群了,因为人太多了,太多人要问我到底自己画的曼陀罗表达了什么,我有点顶不住了,而恰好这时广州曼陀罗绘画工作坊开班,更巧合的是国家确认曼陀罗绘画为国家认可的7大心理训练方法,并且由人事部进行官方的认证,最终,也许是在自性的指引下,也许是某种召唤,我来到了广州,走完了3三的曼陀罗绘画工作坊,接下来一个月还要来广州几次,继续进修。

荣格最初是跟随弗洛伊德学习精神分析,与弗洛伊德分裂后画了十几年的曼陀罗,然后写出了第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巨著《心理类型》,后来他的学生卡尔夫又在梦中听到东方佛学的呼唤,开创了沙盘游戏。而我走了一条逆流而上的路,先学沙盘,再学性格分析,现在又学了曼陀罗,这个往回走的过程真是奇妙。

四、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

到底什么是认识自己,自己到底又是什么,荣格用自我(ego)自体(self)自性(Self)来分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其中自我是在意识层,自体是个体无意识,自性则已经深入到集体无意识,同时又包含了自我和自体,当我们与自性在一起时,我们即具备了集体的功能,同时又是完全独一无二的个体。

在曼陀罗工作坊这样的环境中,陈灿锐老师指导我们从镜中的我开始,经过一系列的曼陀罗的绘画后,逐渐地深入地内视,一点一点地更清楚地看清自己,我在这个过程画出来一个象征性的符号——眼睛

当我刚画出来的时候,感觉非常奇怪,甚至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因为一只眼睛盯着自己的感觉真是很奇怪,可是慢慢的我开始喜欢眼睛的感觉,在后面的曼陀罗中不断再次画出这个眼睛。

眼睛的意象到底是什么,我不想去回忆书中的记录,但是我直觉把它想象为宇宙之眼,从遥远的高空进行观察,能够看清人世间的一切运转规则,这与财富原动力中的lord类型有高度的匹配性。

对于眼睛这幅曼陀罗,我的命名是wake

up,在从广州回到深圳以后,我开车的时候,自己的车上的音乐,歌词居然就是“睁开眼睛”,这种共时性真是很奇妙,让我越来越相信,曼陀罗中呈现的自性与自己的关联性。

在画出眼睛后,我人生的迷雾似乎突然散开了一些,突然之间工作和生活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每天都会出现很多的顿悟,似乎就是内在的智慧在不断地向我传递人生的方向,让这几天的生活变化地快地我自己都认不出来,而且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都似乎在推着我向前跑,甚至不能用顺流来形容,而仿佛是踩着冲浪板在浪头奔跑。

遇见自性的感受是非常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它是一种全方位对身心灵的冲击,生命的每一环都会受到影响,它不是一瞬间出现的,而像是间歇性的喷泉,时不时喷涌而出,于是就渐渐开始理解荣格在《红书》中所描述的:

那些意象

它们从潜意识中迸发

像一条深不可测的河流

在我的内心泛滥

几乎要毁灭我

这些已超出我的一生所能承载

后来只是一些外在的现象、科学的阐述与生活的融合,

而包孕一切的神奇开端就在那时候

那种从潜意识中喷涌出来的东西,即有神奇的智慧,但更多的是一些混沌、黑暗、无明的东西,每天处理这些东西就让人进入了一种即累,又很开心的状态。情绪则在处理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着极端的喜悦、愤怒、悲伤,这自然不会是舒适的,甚至经常会让自己有一种走在两个世界边缘的感觉,只有经历了以后,才会真正明白,这种感觉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国家人社部教培中心权威认证 曼陀罗绘画

西安站 初级 2015年8月6-9号 联系人 马老师17720911795

北京站 初级 2015年8月15-18日 中级 2015年8月21-24日

联系人 刘老师 18600418451 010-88358462

广州站 初级 9月 18-20,26

联系人 孙老师 020-83176297 1331613897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