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规则学习开会,理性对话可贵可期
(2012-11-13 08:52:34)
标签:
杂谈 |
建立规则学习开会,理性对话可贵可期
南都短评 2012-11-13
罗伯特议事规则,作为一套舶来的规则制度,其内核在于从最初始的程序设计开始,在实践中培训公民学习开会的艺术。百余年前,孙中山先生即在其著作《民权初步》中借鉴并翻译了不少“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以期实现“固结人心,纠合群力”的国民改造理想。近几年来,《罗伯特议事规则》在中国的推广与实践,几成热点,但即便如此,知道并能实际运用该规则,却尚不多见,去年年底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城市人群中,知道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也仅有7%。
国人议事开会,难免陷入无秩序的争论,每有议事而无果,抑或习惯于权威一方的拍板,各方权益缺乏有效表达,现实问题往往得不到充分、透彻地讨论而难以求臻共识,也使得情绪多有郁结。此次罗湖区社工委在社区议题的座谈中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按照议事规则的要求,本次居民、企业、政府三方的对话,依次分为陈述与对话、现场调查、问题汇总、成立监督委员会和执行五个环节进行,就社区附近汽车4s店汽车日常作业对环境、空气造成的影响展开讨论,有交锋但也求得了共识,并达成了初步的问题解决意向。
罗伯特议事规则强调议事活动“谨慎而仔细的平衡”,其有一套严格的规则程序以保障各方表达权利的实现,其限定每个发言人均等的发言时间,确保不同意见交叉表达,设定诸如“主持人绝对中立”、“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发言必须经申请”等细节要求。作为罗湖乃至深圳首次尝试引入议事规则的社区活动,不少讨论细节依稀可见某些素日不那么良好的讨论习惯。
座谈现场,可以看到情急之时“居民忍不住激愤插话”的情况,气氛紧张、讨论胶着时,甚至有主持人介入提问的举动。尽管个中举动不乏良善目的,但寻求共识、弥合各方异见的同时,却也有违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一些要求,某些方面表现得更像是一次日常调解。或也应当看到,这恰恰说明民主活动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演练以达至完善,无法以太多的细则苛求尝试的开始,毕竟能引入此议事规则,并有建立新规则、培训新公民的社会建设意指,已实为难得。
罗湖区社工委负责人表示,“任何社区问题都可以从理性对话开始”,诚哉斯言。“罗伯特议事规则”在中国的推广与实践,有助于公民规则意识与日常民主素质的养成,一部可操作、真贯彻的议事协商规程,渐成刷新基层治理的核心亟务。越来越多的民生议题,需要更多理性对话,更多“坐下来,谈一谈”的平台,诚为可贵可期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