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对“市长信箱”的迷信究竟到几时?
中国青年报 萧锐
重庆某建筑公司的施工款遭到该市辖区体育局长期拖欠,公司负责人向市长公开信箱求助。市长信箱的回复曾承诺“7月30日前向公司支付180万元工程款”。但超过承诺日期已逾一月,建筑公司也没收到一分钱。(重庆晚报8月29日报道)
市长信箱居然也会爽约?这个发现本身足以让我们沮丧不堪——毕竟我们有太多久托不绝的问题,有太多几乎是孤悬一线的希望,寄托在行政首长的信箱或者是热线上了。此次重庆市长信箱的爽约,足以让我们反思这种对市长信箱的迷信是否到了该破除的时候?
平心而论,重庆市巴南区体育馆的工程款拖欠的时间还不算太长,只有几年而已——我们有太多“建筑用到需要再建的程度都没结清工程款”的纪录了。但每一个工程的砖瓦之间,拖欠的都是一个个家有妻儿等米下锅、家有幼子等钱上学的民工血汗。是的,困难是很多,足以让我们专门成立那数不清的名曰“清欠办”的临时机构,足以让我们从一个部门推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机关踢到另一个机关,哪怕,哪怕是市长信箱那足够掷地有声的承诺……而在本事件被媒体曝光之后的第二日,重庆市政府有关部门终于对此事“高度重视”起来,据称要尽快办理,并且接受公众监督云云(重庆晚报30日后续报道)。个案问题迅速得到重视和即将被解决,不知是否有人因此而长吁一口气,继续陷在对市长信箱的迷信中不能自拔,而再一次忽视和拖延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久拖不决的疑难杂症,寄希望于什么来解决?倘若是法治成熟、各项社会机能正常运行的社会,这一定是一个开放式的多选题:我们可以求助民意机构的表达,可以依靠新闻舆论的监督,甚至可以诉诸中立司法的裁判。遇到较真儿的节骨眼,甚至会有“为什么久拖不决”、“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之类对制度设计的诛心之问。但在各项社会机能都尚处于“转型期”的当下,所有原本再自然不过的基本诉求都不得不求助于行政首长的一条热线、一个邮箱、甚至是一次接访。而对导致问题久拖不决的公权不作为与制度失灵却在对市长信箱的迷信中一次次被遮蔽、被放过。更有甚者,还浑然不觉地将这种非常规的高效解决视为“不仅高效快捷,而且可堪亲民”的先进经验去赞扬甚至去推广…
当然,在法治成熟的社会,市长信箱也不失为一种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途径,但我们这种孤悬一线的市长信箱迷信却已经到了不得不破除的时候!没有良好运行的政府机能作保障,今天被风光无限地挂在网上的市长邮箱,与昔日那锈迹斑斑挂在墙上、甚至找不到钥匙的举报箱,难道不是殊途同归吗?
2008-8-31
相关新闻链接:
重庆市长信箱未能兑现解决工程欠款承诺
http://news.sohu.com/20080829/n259260552.shtml
刊于中国青年报20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