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灯转载】“爸爸喜欢唱儿歌?”...

(2006-08-21 17:20:35)
标签:

杂谈

“爸爸喜欢唱儿歌?”/晨曦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这是前些时出差听外地朋友说到的事情。朋友所在地要举办一次全市性歌咏比赛活动,朋友被选为单位歌唱队员,歌咏比赛曲目为今年在全国大江南北热唱的“八荣八耻歌”。一次下班后朋友在家正兴高采烈地哼唱,读小学的儿子听见突然冒出一句话来:“爸爸喜欢唱儿歌?”

      这本是孩子一句十分平常的话语,但朋友说听到这句话他是嘎然而止,兴趣全无。“大人唱儿歌,你听到是什么滋味、什么感受?”朋友问我时一脸的严肃,并无戏谑之意。

          面对如此严肃的提问,我不能不认真思考。

         儿歌,儿童歌曲也,具体讲,就是专门为儿童创作并且在儿童中间流传的歌曲,其特点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传唱。目前,全国究竟有多少位作曲家为“八荣八耻”配曲一时无法统计,但由于“八荣八耻”概括性强、内容简明,具有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格言特点,所以曲随词走,曲调自然也不可能复杂起来,因此,歌曲被孩子们误认成“儿歌”,也就不足为奇,孩子们不过说了句直观性很强的大实话而已,所谓童言无欺,估计如此。不过,正因为童言太直率、太无欺,其信息真实性太强,所以它有时给大人们带来的问题思考、心理震撼往往会更强。经朋友这么一提,再细细琢磨,我就发现我们在这项工作中还真存在着一些儿歌、儿戏的成分。

        一、就形式而言,“八荣八耻”尽管像专门针对少年儿童而编写,但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在干部群众中组织学习也并非不可。问题是不分年龄对象地让人们在公共场合服装整齐、列队整齐,充满爱心、充满激情地去又念又唱(据说某地方还编有舞蹈),甚至还要评选若干个名次来,这种儿童识式活动不仅会让孩子们感到可笑,让大人也极为反感。这是严重的形式主义做法,与“文革”时人们大唱语录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做不仅不会增加学习教育的好效果,相反,只能够导致社会逆反心理,使一个严肃认真的活动成为一场儿戏甚至闹剧。年长一点的人都还记得“文革”唱语录歌的情景。那时候,语录歌也是朗朗上口,易学易唱,很具儿歌特点,但组织者让人们把这些歌硬是唱得群情振奋、斗志昂扬,最后唱遍了长城内外,唱红了大江南北,唱得人们大倒胃口,面面相觑、直觉好笑。当前,社会宣传上像这一类的成人游戏还很多。思想教育应该是十分严肃的事情,但由于一些组织者形式主义作祟,喜欢别出心裁,喜欢一味造势,因而把本应“沉”下来进行的教育活动硬搞成轰轰烈烈、轰轰隆隆的表演性活动,看上去场面壮观、架式很大、一派热闹,但细细分析也就是图个“动静儿”而已,既不触及思想,更不触及灵魂。不信可以去问,那些场面壮观的大活动,一场热闹过后参加者究竟有几个人确实从中受到教育?

         二、就内容而言,“八荣八耻”所涉及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是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规范,对这些规范的灌输本应在学校完成,现在在全社会、尤其是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这种活动,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确实存在着道德滑坡的问题,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教育,就是重塑社会伦理,再造文明健康的道德观。这种重塑与再造,一定应因人而异地确定教育内容,也就是说,八荣八耻中哪些以青少年为主、哪些在干部群众中进行,应该区别对待,有所不同。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并不如此,媒体宣传的情况也不这样,而是千篇一律、全民齐唱“七字歌”。试想一下,让那些已为父母、天天正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爱劳动、爱团结的人,反过来在单位却要反复自我念诵“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这和对儿童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荣辱观教育效果的好坏重在依据对象确定内容,比如,针对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颓废、信念淡化、宗旨淡漠的现状,为什么不能结合曾经开展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党政干部中以案为例,深入开展一次“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专题教育活动?然而十分遗憾的是,这类针对性很强、社会很需要、群众很欢迎的活动至今也没见哪个地方做过,是真的没有,还是媒体没有发现?

      所以,但愿“爸爸喜欢唱儿歌”这句话,能真正引起大人们的觉醒。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443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