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考博被“宰”记[不化居士点评版]
源文字:《南方周末》 (2006-08-17)
(不化居士注:文中括号内未加粗的褐色字为不化居士的感受)
本人乃某省某小城某专科院校一青年教师。无教授之高薪,亦无专家之厚利,可谓穷酸教员一个。为求个人发展和小家之幸福,一直努力复习,准备报考博士研究生,争取早日有所变通。2005年底,正是全国各高校接受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之际,本人纯属偶然,选择报考××大学博士研究生,并积极进行准备。(××大学?想必原信是写明了的,但刊登时却不能,不然会招致麻烦,甚至被点名的大学会控告报社和考生侵犯名誉权。但估计这是一个使用纳税人钱办的公立大学,好像现时甚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私立、民营、股份制类的大学都不会有博士授予权。那么看到此信的反贪部门即检察院,就有权介入调查,因为这可能直接涉及享有公权力的大学的负责人利用职权谋取团体私利的问题,甚至可能涉嫌职务侵占罪;看到此信的政府监察部门也应当以此为线索重点督察招生违规收费;执政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因为和政府监察部门是“党政合一”的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基本可以合署办公了,但这并不能一概而论,高校的领导现在有一些不是执政党党员,所以还真得分分清楚呢;至于教育行政部门、审计、物价、税务…所有拿着纳税人工钱的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哪一个都该从职业、专业的角度审视一番自己怎样作才能不辜负纳税人供养的工资。还不要说那“人民公仆”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至于人大的代表尤其是常委会的委员们的依法调查、视察和对政府检察院的质询质问更是题中之意、责无旁贷的!
)
不料,一好友闻本人要考××大学之博士,忙告此校“学费极高”。我致电问该校研招办,不敢稍待,因为贫寒之人最惧孔方兄作祟。研招办办事人员说“绝无此事”!学费和其他高校无异。而且我身为高校教师,可报考定向博士生。我此时得知:博士培养共四类———计划内非定向、计划内定向、自费及委培。前两者均为国家提供培养经费,但定向必须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作人员;第三者自己出资;第四者考生和自己单位协商,但目前大都自己垫付,毕业后再和单位商议分摊之事,至少本人所在单位如此。
我听了稍稍放心,毕竟有诸多好友已先期读博,对各高校博士学费标准之事也略知一二,想×大(好象这样可以排除了“清华”——虽然台湾对清华大学简称“清大”,但大陆不这样简称,只说清华即可,南开大学亦可同理排除,高教界“南大”定指南京大学,此约定俗成而已。)也未必太过张狂。不料,等到×大参加博士入学考试时,见到每位考生桌上均放一纸公文,其中明文规定各类博士收费标准,其“委培生”是每年2万,学制3年,总计6万元。各位应该知道,目前国内各高校对委培、自费博士生收费标准大都在1万元左右,最高不过每年1.3万元。我顿感不妙,万一遇到暗箱操作,无法录取为定向,被录为委培,我就被孔方兄判了死刑啦!
不过,既然已经准备这么久,先考试再说,反正我报考的是“定向”博士生。等到初始成绩公布,本人顺利过线,说来也算大喜之事。但×大公布的有关复试文件又使人惴惴不安。大意是说,凡工作人员首先考虑录取为“委培”博士生。此种文件在报名时从未公布啊!最后的录取阶段,×大招生办工作人员又电我,说只能读“委培”,每年2万元,总计6万元。我反问他们,不是可以录取定向博士生吗?他们说“定向”早已取消!稍有常识的人皆知,这是教育部才能决定的事情。还反问我,有无电话录音作证。此等无耻之人,竟连这种话都说的出口。我乃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用的手机是诺基亚3310,市价几百元而已,家里电话是20元的面包机,来电显示尚无,何来录音功能?(这提示我们注意,对但凡沾公的人和事预先的设定应当是:人之初性本恶——其人品往往是最靠不住的!因为可以躲避个体的信用评价,而单位的信用评价制度和每个员工的职务行为联系在一起,但本案中研招办的员工的行为正是单位的授意呢!况且,这种单位的信用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对付恶人,自然要有充分的证据意识,没有录音电话弄个mp3之类也马马虎虎啦。)可怜我刻苦复习一年有余,好容易考上博士,可面对高额学费,单位又要求必须自己支付,只能望而兴叹,四顾茫然。
静下心仔细想来,这一切都是××大学研招办布下的骗局。先让你上船,再黑价勒索。辛苦备考的这么多日日夜夜,一切都付诸东流。李敖大师说,刁民万岁,因为让官僚不得安寝。为了让他人不致步我后尘,误坠骗局,我决定做回刁民,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个问题。
电话打到物价局,说是他们只负责中小学收费,博士收费不管。没想到还有此等荒唐之事!不禁令人想起钱锺书先生在其一文中戏言,大意是一个患了眼疾的人去看医生,此医生曾获诺贝尔医学奖,主攻眼科。不料该医生对病人说,我专攻左眼,右眼一概不管,你右眼有病,我无能为力。(哈哈!幽默之经典啊!想来诺奖设若在俺中国大陆评,人家就会状告钱先生无中生有、恶语中伤、诬蔑、诽谤、陷害、造谣、损害名誉荣誉权……现在幸亏那个万里之外的瑞典地界上认识汉字的人凤毛麟角,看不到钱先生的文字。
)给教育部打电话
(长途电话,贵啊!),他们说会了解一下,但至今无下文。(这就是中国公务员们的常态了,他们要是回电解释、答复,我就觉得那你准是有中彩票的运气,竟然就让你碰上了“人民政府爱人民”“为人民服务”得很先/进/性的公务员了。)可怜我等平头百姓,做刁民亦无李敖大师之威力。李敖大师还说,他其实最想做黑社会,刀斧砍处,怨气顿消,何等酣畅!可文明社会,文明之人,断不该做此等违法之事,更何况如电影“疯狂的石头”所言,我等做黑社会也“不够专业”啊。愤懑之至,发诸笔端,告与诸位,方便者请广与转贴(一定支持。
),让世人认清研招办等类之丑恶嘴脸,亦不失为立德之事!
(请作者速与本报联系) (显然作者在信中没有留地址之类的联系方法,没准连真正的ip地址也不敢留,只是在某个网吧的电脑上发过去的呢。江湖险恶,不得不防。这是作者的谨慎。反正又不是为挣稿费。报社要求联系,我猜测只是为来稿费的寄送,不为别的吧?)
不化居士注:据心理学家说很多激情、激愤类型的犯罪就是由诸如此类的行政和监督部门不作为诱发的!北京的一位疑患抑郁症的男子刘先生因为儿子报不了户口,竟然把自己刚出生43天的儿子摔死了!呜呼!虎毒尚且不食子。想想吧,当时,若有片警象电影《今天我休息》里的马天民一样努力为报不了户口的原因作些解释、或者社区的志愿者作些劝慰、发现他的抑郁症劝其及时就医……悲剧怎么也有被制止的可能吧?行政及监督部门的不作为在社会的不安定中至少扮演了助纣为虐的角色!
感谢发表此信的《南方周末》至少在维护“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方针中尽到了自己的良知媒体的责任:舒缓了这位考生的愤懑怨气,反映了一个不大容易为人所知的公权力的隐性病灶。但我还是希望今后南都报在那个括号里加一句:本报希望作者联系不是为了核实情况,只为寄送稿费,并承诺在为写信人发放稿费的同时恪守媒体人的操守,不暴露写信人的情况。
之所以应当这样解释是为了防范已经有西西里化倾向的公权力中的某些人打击报复。以此赢得或者完善南都的良媒信誉,赢得更多“深喉”的信任和报料。
呵呵,好久都不爱买南都报了,一方面因为有了网络,另方面是总觉得这一、两年这张我喜爱了好多年的报有点不大熟悉了,今天计划去买张看看,买不着本期的,就下周再买。以实际行动支持又有点熟悉的南都报!
最后还要向这位甚至想当黑社会(一时气话而已)的写信人说明一点:您首先不是一个“刁民”,而且应该是一位合格的、守法的公民,为了监督花着纳税人钱的公立大学您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去打电话、写信、寄信,是值得人们学习的责任公民!
公民人人若此,公权力贪腐就难遁其形。
来源:http://blog.sina.com.cn/u/4994e6790100052r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