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价格就是自主A级车的吸引力?

(2009-11-02 22:40:12)
标签:

滾滾車輪

汽车

分类: 车风魅影

价格就是自主A级车的吸引力?

文/滾滾車輪

新浪汽车版权所有

 

大红大紫的中国车市背后,是自主品牌车型不断增长的市场份额,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自主汽车工业的进步与发展,而其中绝大部分销售量聚集于5-8万元级别的车型。一边是销量与市场份额的递增,一边是车型技术与车型等级的徘徊不前,这是中国自主汽车工业在初期发展过程中所必经的阵痛,当然,我们在不断增长的销量中又看到了不断技术升级的希望,5.98万起步的A级自主轿车扛起了大梁,不仅仅是希望,更是动力。

 

当自主品牌的发展还盘踞于以产品为导向的模式之时,就自然而然地被市场无形的竞争压力所压制,退居二线市场是最为合适的选择,便以变相型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价格主导,在5-8万元级别的市场开辟A级车的战地,而现在,我们可以不断看到它们在崛起,在努力,在进步,在改善,这是我们最喜闻乐见的。

 

很显然,价格主导因素以及性价比优势一直是自主品牌所具备的最大竞争力,当前开始转变为以技术加强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后,一批优越的车型也开始被市场认可,并逐渐在绿叶群中冒出红花来。诸如东南V3菱悦、比亚迪F3、奇瑞A5、吉利远景、长安悦翔等这些在自主品牌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后诞生的第二代成熟产品,都获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而V3菱悦等车型的热销,除了得益于较高的性价比,还包括更大的空间和实用性,更因为拥有了成熟的技术以及舒适的驾乘感受,这些优点的不断具备和增加,使得自主品牌在二、三线市场如日中天,更在加紧对一线市场的争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自主品牌车型的崛起绝不是偶然,而是价格与技术的双重优化。例如东南V3菱悦,其是在三菱蓝瑟、戈蓝的引入后诞生的,东南汽车历经了引进、吸收到高起点自主创新的蜕变,十余年的砥砺琢磨,不断探索、提升和创新,在打造高性能、高品质、高性价比、高效节能环保汽车的道路上全面崛起,这也是自主品牌发展的最真实写照。

 

而V3菱悦在吸收了与三菱、克莱斯勒、道奇等品牌合作之后的技术,逐渐在市场中建立了口碑和销售优势,并积极进行升级。在V3菱悦基础上衍生出的风采版和新旗舰版就换装了三菱发动机4A91,1.5L的发动机直逼1.8L的功率,显著提升了竞争力。V3菱悦自上市以来市场销量一路走高,特别是风采版和新旗舰版上市以来,其销量更是扶摇直上,9月的销量就近8000台,技术就是力量,体现无疑。

 

当然,自主品牌车型不断升级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本身的创新,更是对企业形象和整体研发水平的展示,对品牌声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技术性导向的转变对于自主品牌发展而言,是极具裨益的。

 

曾经的“价格就是自主车型的竞争力”已经被基本否定,低价不是目的,性价比只是手段,真正的良性发展与品牌形象的提升依旧要靠技术的革新,技术创造产品力,创造竞争力,企业的高步走必定离不开综合实力的提升。像V3菱悦这样从众车芸芸中脱颖而出的车型,就充分展现了自主品牌在技术上的运用与创新,其热销说明了:未来新车型的推出以及定位的提高都将依托于技术力量的奠基,我们期待自主品牌车型不仅仅在A级市场稳住脚跟,更期盼在更高更广的天空自由翱翔。

 

“滾滾車輪”原创,新浪汽车版权所有,转载及引用时必请注明,未经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笔者联系方式  QQ:629236625  MSN:kimiloveaudi@sina.com  E-mail:kimiloveaudi@foxmail.com

 

价格就是自主A级车的吸引力? 阅读推荐:

9月百款车型销量汇评:10万以下轿车

9月百款车型销量汇评:10-15万轿车

9月百款车型销量汇评:20万以上轿车

9月百款车型销量汇评:SUV、MPV、微面

中日合资车企上半年成绩单

上半年重点车型车企总结点评

新E级是改变格局还是延续命运?

叫好难叫座?思铂睿四大瓶颈三大机遇

东风风神S30:7.58万的稚嫩

北京现代名驭能否捍卫名誉?

请多看看,杭州依旧是美丽的人间天堂!

东风越一汽 国内车企三强之争

11.8万起步 高尔夫6走向何处

价格与价值:汽车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长城能否带好自主SUV发展的头? 

15万家轿市场的争夺远未结束

国产奥迪Q5更值得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