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第一上海丨【行业评论】疫情下的生猪养殖行业讨论会会议重点

(2020-03-25 00:46:28)
标签:

财经

第一上海丨【行业评论】疫情下的生猪养殖行业讨论会 会议重点

第一上海金融  今天
行业现状概览
能繁母猪存栏在近5个月有略微上升,基本上都是大型企业贡献的(20年2月相比去年9月增加187万头,其中牧原贡献64万头),目前预计20年全年出栏还会继续下降,猪价将会持续高位运行。

保护力强且安全性高的疫苗依旧没有研发出来,生物安全防护依然是最好的净化病毒的途径。


问答环节

1.生猪养殖的门槛具体在哪里?

主要由三大方面组成,基因、营养,和生长环境。首先基因方面,以牧原为例,牧原的种群已经是三四五元的回交了,再加上父系母系大白系长白系等等的杂交,从而达到了自己独特的体系,由此可以看出整个生猪养殖的基因研究是一个无止境的探索,牧原在这上面可能领先对手5-10年,这个经常被忽视。第二点营养方面,针对每个阶段的生猪对于饲料的不同需求,牧原可以做到每天,每个车间,甚至每个单元的饲料供给都是不同的。最后环境方面,当然是环境越好猪也就长的越好越健康,但是对于整体的诸如消毒、生物安全设施的要求就相当高。

2.现在是不是行业间差距最大的时候?

企业跟企业之间的差距未来还会扩大,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看。静态方面,比较的是单批次成本最低,但企业要做长期生意,不可能只盯一批的质量,这就涉及到再下一代从哪里来的问题。动态方面,生猪养殖作为一个在每个环节都有很多know-how的行业,对于企业执行力的要求是极高的,某种程度上不亚于华为,但同时又要求企业在动态的学习中不断纠错,去探索新的know-how。这就比较矛盾,因为通常执行力强的企业创新能力就会稍弱一点,但对于生猪养殖企业来说需要的是能够不停颠覆以前的自己,从而不断的向上突破,这就要求企业同时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创新能力,需要非常强大的企业文化去支撑,所以企业间的差距在未来肯定还会加大。

3.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和自繁自养一体化的模式各自的优劣势?

从三个方面看,首先食品安全方面,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当公司把猪和饲料给了农户之后后续的监控很难做好,历史上多次的瘦肉精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本质上就是管控不足。其次是成本投入方面,公司加农户的规模经济效应是远远低于一体化模式的,因为农户的代养费本质上是一种固定资产折旧加上员工薪酬的外化成本。最后是发病率方面,公司加农户在这方面有优势,因为它养殖分散的特点,导致总体发病率是偏低的,本质上来说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就是用了更高的成本换来了较低的发病率,反过来说虽然自繁自养的成本较低,但由于集中养殖一旦出现大病爆发损失率也会相应更高,但目前就牧原来说,已经可以做到通过改善整个种群的生长环境从而降低发病率,所以这一点上也不是绝对的。另外目前对于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还有一个沟通成本的问题,在农户中比较优秀的散户在此次疫情下的高猪价的情况下大概率不会选择继续和公司合作,因为利润差距会很大,但是能力不行的农户,比如说已经发生过疫情的散户,就还会继续选择和公司合作,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行,和公司的继续合作有可能会对公司的后续成本起到更大的负面作用。

4.生猪养殖企业的天花板以及横向和纵向扩张的边界大概都在什么位置?

整个猪肉产业链是数万亿的市场,但现在就算算上所有的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整个养殖行业的产能从出栏量来看也只有10%左右,剩下的90%都还是个体农户,所以仅仅在养殖端都还有这么大空间的情况下,暂时不需要考虑天花板。

5.欧美以及俄罗斯的生猪养殖的历史演绎过程对我国有没有借鉴意义?

有肯定是有的,从俄罗斯和西班牙的情况来说;首先俄罗斯的规模养殖场的市场份额经历了从20%上升到70%的过程,同时他们也成功做到了在较短时间内消灭非洲猪瘟,因为政府规定如果发现非洲猪瘟但不上报政府,是会有惩罚的,另一边就是如果如实上报会有不错的补偿,所以这就造成了俄罗斯在扑杀上非常坚决,最终一边扑杀一边走上了工业化的封闭式养殖的道路。西班牙方面,它在非洲猪瘟爆发的前五年做的非常差,后来就进行了一次非洲猪瘟根除计划,这个计划的关键点在于政府拨款补贴给进行了扑杀的农户。从这两个国家的例子来看,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让农户把上报的积极性提高,但目前看来短时间内很难做到。这也是为什么当下各个猪企估值都比较高的原因,因为现在国内的猪企相当于是在一个猪瘟病毒浓度很高的大环境下自力更生,目前国内的土壤和水基本都不算安全,所以现在国内的猪企还是要拼谁的执行力和创新力强,才能够通过一套组织体系去有方法的应对。

6.那么在国内当前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理解为对于头部的优秀企业的红利期就会拉得更长?

可以这样理解,相对于俄罗斯来说我们的头部企业肯定红利期会要更长,就像亡羊补牢一样,越早补越好,越晚行动付出的代价只会越大。

7.都说美国的养殖成本比中国低,除了饲料成本比较低这个方面,还有没有其他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目前来看,如果刨除掉饲料成本的差异的话,我们头部企业的养殖技术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8.中国猪企出海去其他国家开始养猪的可能性有多大?

养猪是一件非常本土化的事情,在不同地区可能面对的地域、人文,还有政治环境千差万别,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在目前全球猪瘟泛滥的情况下,也并没有一片很好的净土去开始生猪养殖。最后就是,就算开始在国外养猪,那么运回国的也只能是冻肉,但是冻肉的消耗量只有鲜肉的十分之一,市场空间是很有限的。

9.牧原未来五年的市占率会是什么情况?

从能繁的角度来看,截止今年2月份它的能繁母猪是154万头,行业的能繁母猪大概在2000万头的水平,算上效率下降,相当于非瘟前的1700万头,这么算的话目前它的市占率已经有百分之九了,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牧原的留种速度和效率都处在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水平,这是从能繁的角度思考,因为它代表了未来一到两年的出栏量。除了能繁以外市占率的预估还要考虑死亡率的问题,从成本端来看牧原的整体成本已经比行业低很多,这代表了它的死亡率也已经降到平均水准以下很多。这两个因素叠加起来看,本质上就是育肥的管控能力以及能繁的扩张速度,牧原未来3-5年的市占率做到10%以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10.在猪价长时间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国内的猪肉消费总量是否有可能会出现下滑?

关于需求端会不会下滑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到这一次的情况是由于供给侧出现的问题而导致的猪价上涨,从而导致需求端对应的被动下滑,那么在目前这个价位可能确实导致有一些人已经吃不起猪肉了,转而选择像鸡肉或者水产作为动物蛋白的补充,这个确实会导致小幅的需求下降。但是更重要的是,像鸡肉或者水产对于猪肉的可替代性到底有多高?我国大部分的菜品都或多或少有猪肉的成分存在,这是口味问题,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猪肉的不可替代性依旧强劲,除非发生诸如猪瘟开始感染人类这种会导致需求端一次性大幅度下滑的事件,否则整体猪肉的消费量不会有特别明显的下滑。

11.明后(21、22)两年的猪价趋势?

从目前来看我们对于今年的出栏量预期是低于3亿头,那么对于明年的话,就要看整个种群的恢复速度,但就目前来看我们也没有那么乐观,因为能够供给三元母猪更新的二元数量实际上已经不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从国外引种,最终传达到育肥猪的出栏还需要3-4年的时间,所以我们认为明后年的猪价也不太会像大家预想的那样有一个迅速的回落。这次猪瘟导致了整个种群都受到了严重伤害,再加上疫情不断有反复,也就是不断还有二元在死亡,所以整体扩繁的速度不会有多快。

12.牧原高速扩张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因为牧原有它自己一个独一无二的二元育种体系,所以就导致了它能够实现高速扩张。详细来说,目前整个行业内大概有2000万头能繁母猪,其中二元有1000万头左右,这其中每年会淘汰300万,同时通过曾祖代和祖代的补充每年也是可以再弥补300万左右,那么这种增减基本持平的情况就代表了目前二元的扩张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很难的,所以如果想扩大能繁的量就要靠三元,但是三元本身并不适合当能繁,它更适合去当育肥。

13.如果当下给各大猪企打一个分,10分满分,分别能得多少分?

相对于打分来说,牧原目前和其他猪企都处在一个不同的状态里,区分他们的主要是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牧原自身的造血能力非常强,如果把养猪想象成传统制造业的话,那么牧原的原材料是不缺的,同时生产原材料的机器也十分充足,也就是说它完全可以做到内生性的高速增长。

14.相比于土地资源的扩张,母猪的情况虽然短期内比较麻烦,但长期来看总是能慢慢补起来的,但是拿地并不是想拿就拿,所以想问一下目前各大猪企在土地资源扩张方面的情况?

首先需要纠正一下这个观点,其实是反过来的,母猪是非常难补上来的,但是拿地是非常好拿的。如果有关注最近农村农业部的新闻以及政策的话就能发现,目前国家对于猪企拿新地这件事是大开绿灯的,虽然在之前的16、17年的时候,养殖业曾经因为当时严厉的环保措施有过一次产能去化的过程,很多中小规模厂因为环保不达标而被迫退出,但是目前需要看到的是农村农业部近期发布的一条政策明确指出了不能以环保的名义阻止养殖企业进驻,可以说在猪价持续高位运行的环境下国家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保猪价从而保民生的工作上了,现在各地方政府应该是希望能力的猪企去他们那里养殖,因为养猪现在已经成了很多地方的政绩,甚至已经到了有明确规定今年的出栏量需要达到多少的程度了,所以现在拿地不是一个特别难的事情。

15.那么长期来看,等到猪瘟慢慢过去,然后猪企的养殖工业化程度进一步上升的情况下,需要的员工数量也会有所下降,那么到时再想多拿地是不是就会有困难?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养猪是一件本土化气息很重的事,养猪场能否和它周围的环境形成一个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您说的,如果未来的养猪场都采用了全自动化的模式,不再需要人工,那么它还如何去反哺当地的居民?我们以牧原为例,首先它会把它所有的猪的排泄物都制成有机肥,然后免费供给到当地的农民使用,他们甚至可以做到使用数据库去分析当地各家农民的地适合哪一种肥料,从而再去匹配的程度。其次就是牧原在扶贫上也下了大功夫,面对当地一些相对没有什么能力的农民,牧原欢迎他们进入场内做一些比如说类似清洁的工作,另外牧原同时也有通过旗下的教育和扶贫基金来进行当地教育情况的改善以及直接扶贫的工作,作为当地政府来说,因为本地财政吃紧,这些它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反而有企业愿意去做,并且也不会给当地造成污染之类的后遗症,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对于牧原在扶贫工作上的一个反映是集团的老板秦总在去年国庆作为扶贫模范登上了扶贫主题的彩车。

16.当此次猪瘟疫情过去后,行业会不会再次回到之前的由散养户为主的格局里?

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讨论猪瘟疫情会花多久时间过去,然后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过去的?最终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业格局。首先,国内的猪瘟会花多久时间过去,这个我们再去看看俄罗斯的情况,它是花了10年的时间来克服猪瘟,采取的是超强防控的措施去做的,如果没有国家颁发的养猪许可证是完全不允许有养猪的。但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就是我们缺猪缺的太厉害了,这就会导致非瘟的问题持续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病毒依旧会继续在蔓延,所以要说花多久的时间过去,可能10年,可能20年甚至更久现在都还是未知的,除非出现一只安全性和有效性都非常高的疫苗,但是我们也看到从非瘟第一次出现到现在已经100年,这样的疫苗都还没有出现。其次,假如非瘟真的完全消失了,那么它会是因为什么方式消失的?最有可能的还是像俄罗斯一样去走了强防控的路线,那么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企业会比较有优势?肯定还是那些本身生物安全工作就做得很好的企业才有机会,那么在疫情过去后散户如何去跟这样的企业竞争?另一方面就是实际上病毒是几乎不可能完全消散的,只要没有在爆发的伊始就扼杀在摇篮里,它就会一直存在,可能会在地下水或者土壤中,亦或是潜伏于其他的小动物身上,那么对于中国这么高密度养猪的国家来说,生物安全不到位的养殖户的退出应该会是永久性的。

17.能否介绍一下现阶段疫苗方面的情况?

疫苗这一块的话,目前是还没有出现安全性又高并且保护性也强的疫苗。去年哈兽研研发出来一种双基因缺失苗,这个疫苗的特点是针对猪群的保护力是不错的,但是它的反毒性也很高,可能刚刚接种的时候没什么问题,但是后续可能会出现猪瘟以外的问题,然后打到母猪身上也会使得其流产率升高。从非瘟在国内爆发到现在,业内其实已经试过很多种疫苗了,但是从半年后的相应数据看效果都是非常不好,所以目前为止是没有出现安全性又高并且保护性也强的疫苗的。后续来看,就算出现了一种不错的疫苗,那么我们认为当企业去做成本对比,就是对比用疫苗还是继续用生物安全防护哪一种方法成本比较低,应该还是后者会比较低一点。目前就是这样的情况,就算真的出现了很好的疫苗,可能也是很久之后的事了,而且也未必会对龙头企业的核心逻辑产生损害,因为最终大家拼的还是养殖成本,而且归根结底,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一定是用药最少的猪更安全,品质也会更好。

18.对于散户和企业来说,到底谁在非瘟下的优势更大?

决定养殖户成功的不是它的长板,而是短板。比如说在散户身上,他对于猪的照料的精细程度肯定是会比大企业要更细心,能做得更好,因为一个人天天面对的就是那几头猪,这是散户的长板只一,但是它的短板也很明显,比如说散户就不可能也做不到去投入合适的设备来做生物安全防护,那另一方面,就像牧原,在猪舍的空气过滤上就能做到三到四层的过滤,做到ICU级别的空气质量同时也把空气中猪瘟完全隔离在外,这是几乎不可能有散户能够做到的,所以在目前国内非瘟的大背景下,一定是企业的优势更大。

19.对于天邦、正邦未来养殖成本的预估,能否控制在18元上下?

未来的话主要看它是外购仔猪还是自繁自育,如果是外购的话现在平均一头仔猪要2000多块钱,这样的话成本就已经要17、8块钱了,再加上一些其他的成本,上到20甚至25块钱以上都是有可能的;如果是自繁自育,能否控制在18块左右就要看它的防护能力到底有多强,其实对于各大猪企都是一样的,对于未来成本的判断都应该是基于追踪出栏量、均重,以及总体成本结构而做出的判断。

20.仔猪目前的高价行情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仔猪的行情方面,现在能繁母猪,无论是二元还是三元,都快卖到1万块钱一头了,然后仔猪的价格也像你说的一直在创新高,这是因为整个量从母猪开始就特别紧缺,进而传导给仔猪,最后再给到育肥猪。目前虽然能繁的数量已经好像从最底部回升了一点,但是仔猪价格还在创新高,说明这批能繁母猪的结构质量还是不行的。

21.牧原现在的养殖成本具体是多少?

牧原去年的总体成本,就是加上所有的摊薄费用之后,是在13.6左右,今年的话根据公司官方网络说明会的口径,公司是有信心做到非瘟之前的水平,也就是11.5左右,同时在公司今年开的新厂里面应该成本是能做到10块钱的。这就证明了公司在经历了这次非瘟的打击之后反而把自己的模式做到比之前更加优秀,然后使得它的成本降得更低。

22.除了这些大的猪企外,对于一些小的猪企,比如说新疆的天康生物,有研究吗?

天康主要是有地域优势,因为它所在的区域养殖密度比较低,环境里面的病毒浓度就比较小,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养好了的猪也必须要调出来,所以也有缺点。

23.牧原的合理估值是多少?

从估值上来说,现在不应该只是用今年或者明年的盈利来算,而是应该用它长期的超额利润的水平去算,那么这个长期的超额盈利就是来自于它和行业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从成本角度来看的话,目前牧原是11-12块钱左右,温氏是在17-18块钱,行业到20元以上了,那么这样来算超额利润,一公斤有5块钱超额利润的话,一头猪120公斤,超额利润就有600块钱左右。然后我们再往更长期来看,之前也提到牧原的新厂已经能做到10块左右的成本了,那么我们以这个10块钱的成本作为一个锚,当整体行业间都能恢复非瘟前的14块钱成本的水准时,这样去算牧原的超额利润就是(14-10)*120公斤,单头大概能超额盈利到480元左右,但是要行业间恢复到非瘟前的水平短期内很难做到。同时牧原现在也开始在做一些屠宰,因为建屠宰厂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如果它以后能过把养殖和屠宰配套起来,加上目前也开始在做的牧原的肉食板块整个产业链打通之后的利润会比单一养殖要稳定很多,估值体系也会发生变化。

24.目前猪价居高不下,未来国家有没有可能出台强制性限价的政策来应对?

如果要强制性的限价,最终都会传导到供给端,因为限制价格就是限制供给,其次就是,政策当然会对猪价有影响,比如19年年底的回调就是因为国家不断释放储备冻肉,虽然量不多但还是打击了一些贸易商的积极性以及激发了散户的恐慌抛栏,实际上目前猪价在的这个30-40的区间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尺度,大多数消费者可以接受,企业能赚钱,国家也没有什么损失,但如果后续涨到50-70块钱的水平,那肯定会引起需求端大幅的下滑,也不可能维持多久,至于说强制性限价的政策,我们认为可能性不大。

25.听说今年年初因为疫情导致的封村封路对母猪配种的影响很大,然后2-3月初母猪的淘汰率就特别高,有些地方母猪的折价到55%,请问是真的吗?

对,这段时间的封路对呀母猪配种的影响确实很大,具体的淘汰率还有折价的数据我们并没有准确数据。

26.在目前中美贸易战,中国已经承诺加大美国猪肉进口的大背景下,从美国来的猪肉会不会比我们国内的猪肉成本更低?

首先是任何进口肉都只能满足冻肉需求,这个需求只有总需求的10%,其次就是在目前的新冠疫情全球爆发的背景下,进出口贸易的不确定性是日益增加的,再加上我们的消费量占全球的50%,任何国家对我们的进口或是不进口对我们的影响都不会太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