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天风农业】开年养殖产业链系列之5:新冠疫情对猪肉需求影响如何?电话会议纪要-20200324
(2020-03-25 00:44:43)
标签:
财经 |
【天风农业】开年养殖产业链系列之5:新冠疫情对猪肉需求影响如何?电话会议纪要 -
20200324
#未经允许,请勿转发,感谢配合#
主题:新冠疫情对猪肉需求影响如何?
时间:2020年3月24日
15:00 - 16:30
主持人: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首席
吴立
嘉宾:涌益咨询 郑总;生猪饲料专家
袁总
【天风证券农业团队 吴立】
最近很多领导问我们当前生猪价格有所回落是什么原因,包括新冠疫情对生猪的需求端和供应端有多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基于这个主题特别邀请到郑老师以及饲料专家严总,与大家一起讨论。同时,大家也看到最近疫情爆发之后,这两天豆粕、原材料价格在上涨,饲料厂提价,如何看未来的猪价趋势,是短期经营性回落还是趋势性回落,包括养殖端补栏的积极性情况,有请两位老师与大家分享。关于生猪养殖板块,我们重点推荐,拥抱业绩确定性增长龙头!
1、预计上半年通胀高水平,利于养殖板块投资。2020年1月份CPI同比涨5.4%,我们认为受当前新冠疫情导致的生产不畅,以及肉价同比仍有较高涨幅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CPI均将处于较高水平,从投资情绪上CPI高企利于养殖板块的投资。
2、推荐逻辑:高景气,高盈利,估值普遍较低,配置价值彰显。
1)竞争格局的变化,未来3年,top10占比会大幅提升至40-50%。今年与去年买养猪板块很大不同,去年买的是价格周期,今年买的更多是行业竞争格局的优化,以及龙头公司利润释确定性增长。当前
龙头企业高速扩张,集团企业优势突出,逆势扩张。头部集团企业具备资金、管理、技术等优势,生物安全防控能力强。
2)从价格来看,中期来看,生猪养殖行业产能恢复缓慢,高盈利周期拉长。当前来看,在非瘟疫情的影响之下,行业能繁母猪存栏恢复缓慢,叠加三元母猪占比提升导致的母猪生产效率下降,以及疫情导致的育肥端死亡率提升,我们预计生猪养殖产业产能恢复将非常缓慢,目前行业产能仍在筑底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判断本轮周期,高盈利时间将显著拉长,我们预计2020年全年均价33元,2021年仍是高盈利阶段。
3、重点推荐:高成长确定性龙头:牧原股份、新希望(3月金股),正邦科技(2月数据环比改善);以及利润释放确定性强:温氏股份、天康生物。
【袁总】
1、猪价?从猪价上来看,最近的下跌还是属于季节性的回调,最主要是我们看到生猪的整体存栏量并没有出现非常实质性的变化,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增加。2019年10月份的时候出现过一次高点,41、42元/kg;春节后2月10日出现一次高点,39到40元/kg左右。这两个高点从我们产业的角度来看基本上属于压栏、被动压栏和大家看好猪价主动压栏而出现的高价。随着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解除,物流自由流动以后猪价小幅下滑,我们认为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对全年猪价整体的判断是,今年8月份之前,我们觉得目前高点是很难突破去年10月份的40到45元/kg的区间,低点我们也不认为猪价会出现崩塌式的下跌,毕竟全年存栏量还是不足。
2、补栏积极性?我们不太考虑生猪补栏的问题,大家知道仔猪价格是非常贵的,不可能像肉禽一样。补栏积极性好还是不好,看仔猪在规模企业手里养还是散户手里养,我们主要看猪料的情况,看整体的存栏有没有实质性的飞跃,从饲料端看到的情况,包括整体的肥猪料、仔猪料、母猪料,年底的降幅都达到了最低点。10月份以后各个区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幅,如果没有疫情的话,我们觉得3月份到4月份已经有可能转正,但疫情把整个节奏打乱了。目前来看,这三个量还是下降的,下降的幅度已经大幅度的减缓,从饲料端来看需求已经大幅好转。
3、养殖业竞争格局和龙头企业的优势体现在哪里?我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现在生猪养殖、生猪存栏的情况,猪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只是从大规模的爆发变成了零星散发和地区性的散发。我们没有特别科学的依据,只是从2018年9月份到现在,从各个地区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更倾向于认为猪瘟和养殖密度相关性非常密切,养殖密度太密猪瘟容易爆发。拔牙技术成熟后,密度降下来,从70%降到50%,密度降下来猪瘟会明显的好转。我们现在看到大量的三元后备,三元后备PSY只有二元后备的70%左右,二元后备能产五到八胎。
以上三点是从2018年猪瘟发生之后生猪养殖行业发生的根本变化,导致两个结果:
1)疫苗没有出现之前,存栏恢复到2018年8月份非瘟发生前的水平,超越那个水平是很难很难的,至少未来一两年之内我们很难看到。如果有疫苗行业全部重新讨论,我们现在讨论没有疫苗的情况。
2)散户抗风险的能力比集团企业明显弱很多。资本市场非常看好生猪养殖产业,大家也能接受在前期承担损失,这是集团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散户一旦中招全部归零,散户大部分保持谨慎的态度。他们的扩产热情,除了一些个别非常有经验的人来讲,整体上还是有担心,虽然养殖利润这么好,并没有规模企业那么大的动力。
4、消费?价格看供需两方面,2019年3月份首先是两广,5、6月份是华东,8月猪价迅速上涨,猪的消费是有季节性,四季度30元/kg以上的猪价已经引起消费端40%甚至40%以上的消费下降,高价对消费的抑制是显而易见的。今年除了高价对消费的抑制,还叠加了新冠对经济的影响,商品行业也看好国内后市,但国外在恶化,未来两三个月也会解决,我们担心V型反转。疫情引发的除了金融危机还引发了经济危机,所谓的经济危机就是实体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和破坏,实体经济的恢复是需要时间的,消费的恢复也是需要时间的,中金把一季度的GDP调到2.6,我们觉得很乐观了,2.6可能还有一些空间。消费的问题在中国没有人调研,也没有机构统计,我们属于压榨行业,和饲料养殖行业相关,我们自己调研过植物油的消费,植物油的消费和肉的消费是可以同类参考的,植物油的消费2月份比正常情况降了65%,3月份降了30%到40%,植物油是最终端的消费。大家觉得疫情封锁放开经济开始恢复肉会迅速恢复到之前的状态,我对这个还是保持非常谨慎,从多年研究消费来看,GDP的消费增长率和肉蛋奶的增长相关性非常高,如果GDP从6调到2.6,二季度也会往下调,很难看到肉类消费出现大幅增长的情况。这是猪肉高价和新冠对消费的抑制。
另外是禽肉的问题,2019年的时候,禽肉的价格和猪肉的价格是同等增加的,猪肉价格涨的时候禽肉价格也在疯涨,禽类价格的涨幅会跟不上猪肉因为禽肉祖代非常充足,利润非常非常好,消费下滑也会体现在禽肉上,猪肉价格与禽肉价格的价差2020年比2019年大,更支持禽肉消费对猪肉的替代,尤其是工业领域,比如说罐头、火腿肠,这种替代更严重。新冠疫情对国内和国外的影响是一样的,国外的需求也会下降,冻肉的进口利润上可能更有优势。
整体上,我们觉得1)猪价价格在30到40元/kg之间波动,2020年我们也不会认为有特别大的跌幅,供需两清淡是目前的情况;2)规模企业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最主要体现在产能的扩张上。现在生猪行业非瘟的影响类似于行业进入限额,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养殖行业,其他人养不活猪,也蕴藏着养殖人员不足的问题,非瘟限制了大部分人对这个行业的进入,这个行业类似于垄断的性质,散户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生猪养殖的规模化会大幅度发展,规模企业在扩张产能上还是非常优势的。
1、近期猪价下跌?首先猪价这几天是下跌的趋势,意料之中。春节后我们有做过预判,3月中下旬到4月中上旬是猪价有下跌风险的时间段,主要的原因就是跟新冠肺炎有很大的关系,肺炎导致2月份有一批猪被动压栏,导致他们的体重比较大,我们了解到全国的均重到130公斤,甚至有些地方的大猪都到140、150公斤,这批猪3月下旬到4月份要出栏,现在属于大猪冲击导致短期价格下跌。第二个原因是每个月的下旬都是养殖端集中出栏的时间点,上旬可能出栏比较谨慎,月底尤其是最后十天要冲业绩、冲量,要大量的出栏。两方面叠加,3月24日到3月底,猪价应该是属于振荡下行的过程,因为现在猪价不具备大面积下滑的可能,存栏量还是有限的。
8、消费和去年相比大概下降了幅度如何?今年这几个月的消费和往年同期相比怎么样?
消费端我们自己调研下来认为,屠宰厂的屠宰量数据直接对应鲜销量,白条走货量是可以传导到消费端,我们调研的屠宰量,白条的发货量,分别比去年同期要降50%到60%和70%到80%,整体降得非常厉害。大型的屠宰厂,原来单场3000头,现在400头、500头非常普遍,原来单场15000头,现在只屠宰2500到2600头。主要因素是,猪本身也不多。春节过后吃肉的人少,有传统淡季的季节性因素,加上2月份肺炎足不出户,只靠商超,其他的销售端口都关闭,3月份、4月份比2月份会有点增加,报复性的消费不太容易出现。屠宰厂也不是很明确他们未来的消费怎么样,5月份大家会普遍一致性认为比现在的消费好一点,因为2月份只有商超开门,现在商超、餐饮、农批、学校食堂,是逐渐好转的过程,这是我们的观点。
9、是否后面的出栏量将绝大部分集中于几家主要的上市公司?同时,补贴是不是被这几家上市公司瓜分?
大趋势是不会有问题的。除了能繁母猪这块,仔猪育肥也往集团转移,7、8月以后,下半年的肥猪供应就是靠集团企业,集团企业能贡献一半,明年体现得更明显。大集团企业的新建场和复养场是导致增加的原因。贴息贷款、土地建设、母猪补贴等政策性的东西,就是利好大集团企业,比如说能繁母猪的保险,1000提到1500,还有一些贴息贷款的政策,现在国家是新建猪场,每头能繁母猪补贴多少钱,对小散户是打压作用,要求能繁母猪存栏量必须200头以上才会拿到补贴,对于母猪存栏200头以下的小散户是没有任何补贴的。对于大集团企业,基本上所有的政策都是利好。
10、集团企业买仔猪补栏是持续性的购买还是会分节奏?仔猪价格是在高位还是有明显的拐点?
今年对仔猪价格都预期整体上是高位的,不会有明显大幅度下滑的可能,去年是400多一头,现在是2300到2400,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仔猪,环比恢复1%。大集团企业接近于全面复工,一方面有复养厂、一方面有新建的产能,必须要放猪,优先放二元母猪,二元母猪不够就放肥转母或是仔猪,仔猪的存栏量还是不够,不足以支撑现在的需求,这是短期来看。长期来看,我们觉得仔猪还是主要看能繁母猪的供应,我们还是预判随着能繁母猪的缓慢供应,仔猪的量可能缓慢增加,还是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各个地方的猪瘟、疫情也是存在的,有可能仔猪面临着这个月增加、下个月继续减少的情况。中小散户想进来,感觉价格比较高补的还是仔猪,仔猪价格可能后面还会继续涨。
11、规模以上的厂能繁增量是200%多,牧原能繁存栏增速在100%,是不是说明腰部企业扩产的速度比上市公司还要快?
现在不好确定,只要是母猪存栏1万头以上的企业,基本上都还是愿意扩张。四月的东方希望等规模长也在扩,这种规模的扩张也很厉害。上市公司无论是牧原、新希望、温氏、正邦、天邦的量已经比较大了。我们了解像双胞胎,他们的增速也是非常高的,比上市公司还高。某个市里算是比较大的企业,获得的资源从1万头扩到2万头、3万头,增速比上市公司级别大,存量体量没有上市公司大,他的规模小,增速高。大企业支撑了很大的一部分,Top10在增量部分在50%左右。
12、企业的能繁母猪成长主要是三元还是二元?国内对二元能繁补充的速度如何?二元能繁增长速度会有多少?
规模厂想补栏想优先选二元母猪,想要纯二元母猪,找遍国内好几家,很多都有点问题,或是订单已经排到年底,几乎买不到二元母猪。有个厂反馈二元母猪都被两家上市企业预定到8月份。像这种中大型的集团企业又不属于上市企业的话,他们想补二元但有心无力的状态,补二元不好补。接下来三元占比肯定会越来越多。我们测算未来的能繁增量,二元母猪最近仍然是占比下滑,而且绝对量上,也没有看到明显增加,主要是二元母猪的增量非常有限。二元母猪虽然不愿意淘汰,但是有一些被动的问题还是在淘汰的,二元母猪截止到现在,绝对量仍然没有增量,而且补充会很漫长,从国外引种到二元母猪也得三年,肥猪出栏要四年。从国外进口种猪也会受到影响,对于恢复二元这块,今明两年是很难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而能繁的环比增速未来几个月会是增速比较明显的几个月。
13、什么样的能繁作为基准比较合适?
我们是按照2015年10月绝对量做的基准。
14、2020年上半年比下半年的增量是10%?
东北、华北区域可能有10%的增量,但是南方区域没有,全国是不可能的。全国5%以内,绝对不可能到10%,5%以上都很难。
15、集团化公司对仔猪的需求增加会不会导致仔猪的价格增加的核心原因?
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很多养殖场交流后的反馈是仔猪没有明显的增加,环比1%的增速是比较小的,仔猪的存栏量上并没有看到明显的增加,5月份以后仔猪量可能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仔猪存栏少。
16、目前跟踪的出栏体重情况如何?
现在出栏均重接近130公斤,大集团企业、上市企业,正邦调到150公斤,出栏体重调得非常高,温氏、牧原调到130公斤,大北农调到135到145公斤。体重虽然增加了很多,猪肉的供应商存栏量少了。去年设定的目标是120公斤左右,下半年有几个月调到130公斤,基本上没有定到130公斤往上,今年基本上比去年的均重增加10公斤,增量也是非常小的,体重的增加对于猪肉的供应可能会弥补一部分,对于未来的猪价也是非常不确定的因素,整体上供应量还是少,偏紧,最后还是要看需求。如果没有防疫水平,出栏体重还是下降的。大家都普遍上调,反映出对今年的价格非常看好。
17、最大的不确定性为何?
如果对应下半年的肥猪出栏量,不确定的原因是两个:一是非洲猪瘟,4、5月份梅雨季节会不会再爆发。二是能繁母猪三元和二元母猪之间的性能指标差距非常大,这两方面直接可以推出上半年的能繁母猪出栏量,这是最主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