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王维:在名利中,忘记名利|「为你读诗」

(2019-04-07 22:35:41)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歌文学等
王维:在名利中,忘记名利 |「为你读诗」

原创: 点右关注  为你读诗  3天前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丨第2084期

《辋川别业图》(局部),文征明

 寻找那些诗意的古人,为今人采集样本 

王维:在名利中,忘记名利
为你读诗:朱卫东 | 主播

在唐朝,有一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幼时就以神童闻名,9岁知诗词,工草隶,懂音律。15岁独自离开家乡山西蒲州,到长安来寻求功名。17岁时,写下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1岁,进士及第。

他名动长安城。《旧唐书》里说,各个王侯、豪强大族、地位显赫的人家,都欢迎他,喜欢他。最显赫的宁王李宪和薛王李业,也都待他如座上宾。唐睿宗第四个儿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更带着他每日游历各处,欢宴玩耍。

这个诗人,就是王维。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在这样的名利场上,却也并不快乐。

这要从755年说起。
这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终于按捺不住,起兵造反。一年后,攻陷长安,唐玄宗李隆基仓皇西逃。然而,一些没来得及逃走的官员和百姓就此成了俘虏,其中便有我们的诗人王维。

安禄山威逼被俘虏的官员在他的政府继续担任官职。王维不甘心依附,消极抵抗,吃药谎称自己哑了。安禄山便派人把他带到洛阳,拘禁在寺庙里,强迫他接受伪官。 

757年,大唐军队收复了洛阳,大唐皇帝也回来了,所有在安禄山政府下担任过伪官职的官员都要被清算,王维也在其列。

结果让人意外,王维仅被降阶一级,没有被流放,也没有被杀。

有后世的学者说,是因为新皇帝唐肃宗为王维的文学才华所倾倒,而王维在俘虏期间,也写过一首名为《凝碧池》的诗,表达了对李唐王朝的忠心。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王维的弟弟王缙当时是刑部侍郎,他甘愿免职为哥哥赎罪。这打动了唐肃宗。 

王维依然站在被宠幸的、早朝的队伍里,他甚至离皇帝更近了,继续写歌功颂德的诗: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与从前的很多诗歌类似,王维这首诗的意象依然那么热闹,鲜艳夺目。头戴红巾的卫士、翠绿的云裘、早朝的百官、曙色中辉煌的宫殿、万国的使节、浮动的香烟、五色的圣旨诏书、威严的皇帝以及他的衮龙袍绣,仿佛使人身处一个繁华的名利场。

但王维其实已不是过去那个王维了。

他有一篇文章,说自己,“伏谒明主,岂不自愧于心?仰厕群臣,亦复何施其面?”王维低下头跪拜贤明的君主,心中充满惭愧。他抬起头,不知道自己的脸该往哪里放。 周围的大臣,有的是跟随皇帝打回来的,有的是当年忠贞不屈活下来的。而王维的活,却像一个巨大的讽刺。

安史之乱,让那么多人死了。最美丽的女人杨贵妃死了,最重要的权臣杨国忠死了。还有更多的官员和百姓也死了。可是王维却还屈辱地活着。

王维一边在朝廷任职,一边回到他长安附近辋川的别墅里去。他更多的时间待在那里,他常邀请一位叫裴迪的朋友到此。两个人吟咏酬唱,各写了20首小诗,编成一本很小也很重要的集子,叫做《辋川集》。

在其中,我们能见到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
比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再比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再比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林、明月、春涧、青苔、各种花草树木、光线……组成一个静谧美好的世界,这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世界,也不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侠客世界,这是新的世界。这世界是王维开创的。

这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甚至生死连接在一起。就像王维所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切都是自然的,不用为“水穷”而哭泣,也不用为“云起”而欢呼雀跃。

王维也曾如此入世,但现在,他如同站在时间和生命的尽头,让自己和自己的文字洗去铅华。

他学会了如何面对死亡。

王维一辈子都在名利场上,王维的官职还在继续上升。55岁,他官至尚书右丞,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官员。而他越是位高权重,生活就越是节制、慎重。他有条不紊地生活,在名利中忘却了名利。

王维信佛,因为喜欢《维摩诘经》,所以字“摩诘”。晚年的王维,素食素衣,退朝回来,便独自在家里焚香静坐,摒弃杂念,冥想诵经。

761年7月,他知道时日无多,给亲友们写信,劝勉他们念佛修行,之后把笔丢掉,与世长辞。他家宅里一无所有,只有几样简单的生活用具:茶铛、药臼、看经书的书案以及绳床。

在生前,王维曾请求把私宅捐给佛寺。他得偿所愿。

本期内容由「为你读诗」诗意生活研究院供稿
 



《伏生授经图》,王维

但在中国,求佛、信佛的潮流里,总有具体的、实在的影子笼罩。

他们请求佛祖,给予房子、儿子、票子、位子、文凭、户口、福寿……唯独忘了一样:“空”。
  
文 / 湘人彭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