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美的集团非杞人忧天,行业已经很危险! ——家电圈
(2014-11-04 11:58:09)
标签:
财经 |
分类: 公司、行业研究 |
【聚焦】美的集团非杞人忧天,行业已经很危险!
2014-11-02家电圈
日前,在今年前三季度取得了“逆势增长”的好成绩后,美的集团高层却释放出一股强烈的“忧患意识”。显然,这绝非杞人忧天,整个家电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近年来少有的“最危险时刻”。
张彦斌||撰稿
家电企业三季报陆续出台,美集团的率先在10月24日公布前三季度经营报表(格力、海尔均在10月31日公布),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91亿元,同比增长16.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89.5亿元,同比增长49.2%,每股收益2.12元,同比增长49.3%。
从报表看,是继去年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57.09%之后,美的又一次更高的跳跃,显示出美的集团整体上市实现资源共享后,最大化地利用公司资源、成本及效率优势,进一步提升了美的集团的盈利能力。
美的忧患背后的问题
不过,美的人并未沉浸在高增长带来的欣喜中,相反释放出一股“恐惧和不安”情绪,就企业现有的科技创新实力,对企业业绩增长的持续性提出了拷问。
我非常赞赏美的集团这种“勇于解剖自己、善于审视未来”的精神,这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与那种略有成绩就满足现状的家电企业和同行相比,体现出美的集团愈发成熟和谨慎。
透过美的集团的忧患之心,也反映出中国家电产业两个方面的普遍性问题:一是以往中国家电产业赖以高增长的“大规模、低成本、渠道拉动”这“三板斧”,带来的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二是,家电企业从组织、人员、体系各方面围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能力还很薄弱,急需要找到变革的方向和切入点。
应该看到,美的集团赖以生存的白电行业,过去多年以来发展的特性就是技术一旦成型,其生命力相当顽强。因此,以技术很难实质性的推动行业,只能是以规模化、低价格、渠道制胜来来反复推动行业的发展,并以此筑起了行业门槛。可以看一下,当前的白电龙头海尔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上都具有这一特征。
行业已到最危险时刻
正如美的集团高层所判断的,白电产业赖以纵横捭阖的“规模、价格、渠道”三大法宝已经失灵。从规模上来说,行业规模已经接近极限,龙头企业规模的边际效应开始显现,再以规模来维持竞争优势难度增大。
从价格来说,一方面大宗商品一直低位徘徊,随时都有推升成本上升可能,另一方面行业向高端转型已是不可逆转,大规模开打价格战的基础已经动摇,但以价格作为竞争取胜的胜算不大。同样,从渠道来说,传统渠道结构相对已经稳定,从争夺渠道带来竞争优势的空间也几乎没有。所以,白电企业出现对发展后劲不足的忧虑绝非空穴来风。
有人会说,市场还是原来的市场,企业还是原来的企业,为什么“规模、价格、渠道”就不好使了呢?其实,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企业立足于市场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互联网普及带来消费模式的转变。有调查显示,目前网购不仅由80后所兴起,现在已经普及到70后,60后,甚至已经渗透到50后。特别是O2O模式的兴起,迎合了消费者体验式消费的诉求。
再力图以传统的“规模、价格、渠道”来掌控市场,无疑是费力不讨好,是典型的逆势而为,成功的几率已是不存在。这也意味着,整个家电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美的集团们的担心也正是体现在这里。从目前状况情况看,虽然原有模式的惯性还存在,还可以维持行业企业的短期盈利能力。但这种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弱化。届时,企业的盈利能力,包括生存发展能力都会得到考验。
创新红利释放尚待时日
未来,唯一能够推动家电企业解决发展后劲的就是不断的创新。而以白电行业的现状看,技术创新的难度也比较大,一方面没有哪种新材料能够改变在的产品结构,另一方面也没有哪一种新技术突破现在的技术原理。技术创新也只能局限在性能改善、附加功能增减、外观优化等非核心功能上。
由此来看,当前家电企业特别是白电企业的关键的创新点,暂时只能放在商业模式上。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商业模式变革,迎合消费者体验式购物的行为,以创新的产品和O2O作为突破点,才是当前家电制造业转型的途径。
手机行业的前车之鉴很能说明问题。诺基亚经历过的困境印证了一个事实:成熟的行业龙头企业,由于常年占据行业龙头,管理层往往会滋生傲慢心态,刻板固守企业原有的模式,严重阻碍企业的创新。这就对于传统技术产业来说,仅有防守和微创新远远不够,必须始终保持危机和创新意识。
美的集团忧患意识的提出,恰好说明家电企业必须随时拥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准备。正如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所说的,“美的集团经营转型的核心是,企业可持续的盈利能力的构建,美的要从组织架构、人才结构、机制流程到创新文化,跟上时代的变化,做时代的企业。”
====
家电圈(cheaa007):中国家电业覆盖面最广、内容最专业、观点最鲜明的价值分享平台,直达厂商。期待吐槽分享!
====
版权声明:稿件均为家电圈(cheaa007)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2014-11-02
日前,在今年前三季度取得了“逆势增长”的好成绩后,美的集团高层却释放出一股强烈的“忧患意识”。显然,这绝非杞人忧天,整个家电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近年来少有的“最危险时刻”。
张彦斌||撰稿
家电企业三季报陆续出台,美集团的率先在10月24日公布前三季度经营报表(格力、海尔均在10月31日公布),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91亿元,同比增长16.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89.5亿元,同比增长49.2%,每股收益2.12元,同比增长49.3%。
从报表看,是继去年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57.09%之后,美的又一次更高的跳跃,显示出美的集团整体上市实现资源共享后,最大化地利用公司资源、成本及效率优势,进一步提升了美的集团的盈利能力。
美的忧患背后的问题
不过,美的人并未沉浸在高增长带来的欣喜中,相反释放出一股“恐惧和不安”情绪,就企业现有的科技创新实力,对企业业绩增长的持续性提出了拷问。
我非常赞赏美的集团这种“勇于解剖自己、善于审视未来”的精神,这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与那种略有成绩就满足现状的家电企业和同行相比,体现出美的集团愈发成熟和谨慎。
透过美的集团的忧患之心,也反映出中国家电产业两个方面的普遍性问题:一是以往中国家电产业赖以高增长的“大规模、低成本、渠道拉动”这“三板斧”,带来的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二是,家电企业从组织、人员、体系各方面围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能力还很薄弱,急需要找到变革的方向和切入点。
应该看到,美的集团赖以生存的白电行业,过去多年以来发展的特性就是技术一旦成型,其生命力相当顽强。因此,以技术很难实质性的推动行业,只能是以规模化、低价格、渠道制胜来来反复推动行业的发展,并以此筑起了行业门槛。可以看一下,当前的白电龙头海尔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上都具有这一特征。
行业已到最危险时刻
正如美的集团高层所判断的,白电产业赖以纵横捭阖的“规模、价格、渠道”三大法宝已经失灵。从规模上来说,行业规模已经接近极限,龙头企业规模的边际效应开始显现,再以规模来维持竞争优势难度增大。
从价格来说,一方面大宗商品一直低位徘徊,随时都有推升成本上升可能,另一方面行业向高端转型已是不可逆转,大规模开打价格战的基础已经动摇,但以价格作为竞争取胜的胜算不大。同样,从渠道来说,传统渠道结构相对已经稳定,从争夺渠道带来竞争优势的空间也几乎没有。所以,白电企业出现对发展后劲不足的忧虑绝非空穴来风。
有人会说,市场还是原来的市场,企业还是原来的企业,为什么“规模、价格、渠道”就不好使了呢?其实,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企业立足于市场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互联网普及带来消费模式的转变。有调查显示,目前网购不仅由80后所兴起,现在已经普及到70后,60后,甚至已经渗透到50后。特别是O2O模式的兴起,迎合了消费者体验式消费的诉求。
再力图以传统的“规模、价格、渠道”来掌控市场,无疑是费力不讨好,是典型的逆势而为,成功的几率已是不存在。这也意味着,整个家电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美的集团们的担心也正是体现在这里。从目前状况情况看,虽然原有模式的惯性还存在,还可以维持行业企业的短期盈利能力。但这种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弱化。届时,企业的盈利能力,包括生存发展能力都会得到考验。
创新红利释放尚待时日
未来,唯一能够推动家电企业解决发展后劲的就是不断的创新。而以白电行业的现状看,技术创新的难度也比较大,一方面没有哪种新材料能够改变在的产品结构,另一方面也没有哪一种新技术突破现在的技术原理。技术创新也只能局限在性能改善、附加功能增减、外观优化等非核心功能上。
由此来看,当前家电企业特别是白电企业的关键的创新点,暂时只能放在商业模式上。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商业模式变革,迎合消费者体验式购物的行为,以创新的产品和O2O作为突破点,才是当前家电制造业转型的途径。
手机行业的前车之鉴很能说明问题。诺基亚经历过的困境印证了一个事实:成熟的行业龙头企业,由于常年占据行业龙头,管理层往往会滋生傲慢心态,刻板固守企业原有的模式,严重阻碍企业的创新。这就对于传统技术产业来说,仅有防守和微创新远远不够,必须始终保持危机和创新意识。
美的集团忧患意识的提出,恰好说明家电企业必须随时拥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准备。正如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所说的,“美的集团经营转型的核心是,企业可持续的盈利能力的构建,美的要从组织架构、人才结构、机制流程到创新文化,跟上时代的变化,做时代的企业。”
====
家电圈(cheaa007):中国家电业覆盖面最广、内容最专业、观点最鲜明的价值分享平台,直达厂商。期待吐槽分享!
====
版权声明:稿件均为家电圈(cheaa007)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