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市场化才是部属国企的改革之道
国有企业上缴红利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中国,仍然步履维艰。
经历了去年的一轮入围之后,据经济观察网报道,第二批入围国有资本预算的部属央企名单已上报国务院,最迟在12月31日前将审批公布,于明年1月1日起执行。据悉,新纳入企业与去年第一批部属企业规则相同,上交红利比例为5%。
与去年不同的是,一位参与扩围工作的官员表示,现在部委也开始逐渐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国有企业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编制预算理所应当、上缴红利天经地义,所以在这一认识上无论哪个部委已经没有什么分歧。
财政部和相关部委谈判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现在不能进入国资预算并上缴红利的理由”,谈判需要确定理由是否足够充足。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于,这些部属企业的共同特征是效益差、规模小、前景不乐观。“多数部属央企这些年都是半死不活的状态。”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介绍说,这些企业数量很大,但规模又很小,资产基本只有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有些企业的资产甚至还是负数,并且经营情况基本欠佳,缺乏市场竞争力,也谈不上什么主营业务了。
在我们看来,这些企业很多是寄生在政府特权下的“食利群体”,即使被圈进来,也是一个极大负担。文宗瑜也表示,“这些企业纳入进来后,能收上来的红利预计会很少,部属央企多数为亏损企业。但扩围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对中央企业规范管理,另一方面体现公平,要收红利就都要收。”但与其费劲巴力的谈判,何不直接市场化?唯有这样,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