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公是限制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2010年5月13日,意义重大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民用机场、通用航空设施等项目。
“新36条”发布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民营资本如何在垄断行业生存发展”的研讨会,中国直升机大王、青岛海利董事长成身棕作为民营企业家与会,并做了一番言辞激烈的发言,直指民企所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我不奢求政府能给我们特殊政策。从航空产业来讲,政府只要给民营企业同等的待遇,能够保证民企和国资在一个起跑线上起步,民营企业的发展绝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青岛海利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直升机制造商,在2009年收购美国卓越发动机公司后,一举完成了技术升级,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全球竞技场上,为中国人赢得了一席之地。然而,即使是这样一家优秀的民营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仍然要遭受许多歧视性政策。
例如,成身棕称,他本计划让所并购的卓越发动机公司于今年拿到生产型号证(TC)并开始生产发动机,但国家民航局的领导很忙,卓越公司取型号证一事,被远远地甩到2012年去了;
又比如,今年9月,当他雄心勃勃意图收购德国波恩的一家直升机制造相关的公司时,却遭另一家国资背景企业搅局。
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民营企业的活力与韧性要远高于靠垄断地位谋生的国有企业,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更多地考虑这部分企业的利益,避免国企们与民争利,让民企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新36条”的推出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纸面的条文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却要受到既得利益的重重阻拦,寸步难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