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天津的一次洪灾

标签:
教育人文/历史岁月文化杂谈祖国军事 |
分类: 老照片、影象中国、世界 |
据 1918年2月22日《申报》记载:1917年的特大洪灾,与河道年久失修有关。“查京畿各河二十余年未经修治,堤防尽行残缺。此次水患,五大河及数十余小河同时并涨,泛滥横流,淹及一百余县,面积之广,所有堤埝无不破坏。人民被灾之后,救死不赡,焉有余力以筹修浚”又据当时《北京时报》报道:“白河沿岸及其他外避难人民约达三十五万,乏衣缺食,睹者伤心。”“南运河决口三处,天津所属岌岌可危,食粮薪炭饮水等一概缺乏。西南关外以至南开南市,日本租界等处,一概水没胸膛,数十万遭水难民,扶老携幼,惨不可言”“天津各河之水陡涨,沿河一带村庄尽成泽国。”
时任北洋政府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当年8月12日向天津水灾救急会(后更名水灾急赈会)报告:“天津水灾已达79处。”据天津警察系统统计,至9月24日,天津特大水灾形成,有6.6万余间房屋被淹,2万余间倒塌。10余万灾民流离失所。
天津市地处海河入海口,水灾使得天津一大半淹没在洪水之中,许多百姓的房屋因为土垒,或被洪水冲毁或被洪水浸泡坍塌,整个城市百姓流离,四民辍业。《申报》报道说,“今年京兆水患,为数十年来未有之奇灾。水患所至,几及全境”。“天津灾情之重为历来所未有,就全境而论,被灾者约占五分之四,灾民约有八十余万人”。“查水之始至也系在夜半,顷刻之间平地水深数尺,居民或睡梦未觉,或病体难支,或值产妇临盆,或将婴儿遗落,老者艰于步履,壮者恋其财产,致被淹毙者实已有二三百人,而其逃生者亦皆不及着衣,率以被褥蔽体,衣履完全者甚属有限。”
两相对比,天津警察系统提供的受灾数据与上述材料相差甚远,似有讳灾之嫌。由于北洋政府对整个华北地区水情的迟钝反应,同时又无及时组织救灾之措施,加之国库空空,致使洪水长时不退。受灾难民房屋漂没,移居高阜,所食皆草根树叶,所住皆土穴席棚,愁苦万分,灾民生活极为艰难。与北洋政府动作迟缓、措施软弱相反,在天津水灾中,北洋天津警察系统表现则颇为积极。在一片汪洋的天津城中,警察系统全力投入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