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复利最终会战胜高产量--sitem00n 评论
(2010-07-06 16:48:18)
标签:
财经股票 |
分类: 博友评论 |
先上数字:喜诗糖果
1972年,巴菲特用2500万美元收购了喜诗糖果。
总资产:800万美元
销售额:3000万美元
税前收入:500万美元
税后收入:200万美元
2007年
总资产:4000万美元
销售额:38300万美元
税前收入:8200万美元
1972年收购see’s
2007年,see’s
分析一下,喜诗25年产量只增加了2%不到,而税前净利增加了16倍。也就是说,喜诗25年,糖果因为涨价而获得了8倍的成长。
可是,25年8倍其实只对应8.7%的年涨价哦。我们看看身边,任何一个东西,如果25年涨价8倍,大家都肯定觉得这东西基本没涨价。
由此可见,只是非常低的产能扩张,只是非常低(基本稍微赢过物价指数)的价格成长,就让喜事在25年内变成一个超级无敌现金牛。巴菲特花了2500万美元买了喜诗,25年内,喜诗给他带来了13.5亿美元的现金收入。而今天的喜诗,每年都能赚出比2500万还多的利润。
而茅台在十年内,销量还能扩张3倍。极限产能可能是现在的4-5倍。同时,茅台也拥有定价权,至少可以追平通涨。所以我现在有一种想法,茅台不应该过度扩张产能,而牺牲涨价的能力。因为从喜诗的例子看,保持自己的稀缺度,可以从漫长的涨价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所以我担心的是,年销量5万吨的茅台,也许反而会彻底失去定价权(失去和其他高端酒的区分度)。长期看,扩充产能变成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假设茅台
最终产量2万吨
最终产量3万吨
最终产量4万吨
最终产量5万吨
由此可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高复利最终会战胜高产量。所以茅台对比五粮液等高端酒,最不应该失去的应该是稀缺度带来的定价权。扩产只是短期利好,长期看,会严重影响企业定价权和最终复利收益。
说严重点,如果茅台某天的产量和二锅头一样了,那么茅台基本就是二锅头了。
但斌备注:sitem0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