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熊证的剩余价值“诱惑”和财务费用“陷阱”
(2010-05-05 08:01:19)
标签:
财经股票 |
分类: 财经 |
招商证券:牛熊证的剩余价值“诱惑”和财务费用“陷阱” 研究员:陈文质,何钟
【内容摘要】
牛熊证本质上是一种障碍期权牛熊证于2006年6月12日被引入香港市场,由于高杠杆倍数、简单易懂的定价模式和凌厉的爆发性,牛熊证被投资者普遍认可,一时广受追捧。牛熊证与权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牛熊证设置了障碍性的敲出(nock-out)条件,即“收回机制”,是一个标准化的可上市交易的障碍期权。
牛熊证定价公式
牛熊证价格=牛熊证内在值+牛熊证财务费用
牛证内在值=(正股价-行使价)/兑换比率
熊证内在值=(行使价-正股价)/兑换比率
牛证财务费用=行使价×财务费用率×(存续天数/365)/兑换比率
熊证财务费用=正股价×财务费用率×(存续天数/365)/兑换比率
剩余价值“诱惑” 牛熊证根据被收回后是否有剩余价值,可分为两类:“N”类和“R”类。“N”类牛熊证没有剩余价值,收回价与行使价相同;“R”类牛熊证有剩余价值,牛证的收回价高于行使价,熊证的收回价低于行使价。当一只“R”类牛熊证被强制收回后,它的剩余价值是有上限的。根据趋势理论,当牛证(熊证)被收回后,正股往往在短期内还会继续下跌(上涨),有可能在继续跌穿(突破)行使价,使得剩余价值为零。因此,我们称之为剩余价值“诱惑”——看起来很美。
财务费用“陷阱” 牛熊证新发行时的有效期可以是3个月到5年。但从统计数据看,绝大多数的牛熊证在发行后的一年内被收回,而不是到期行权。其中42%的牛熊证在发行后6个月内被收回,53%在7-9个月后被收回,而只有不到1%的幸运儿能挺过一年。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买入牛熊证时,它的价格包含了牛熊证在有效期内的所有财务费用,但在被强制收回提前结束有效期时,发行商并不会返还剩余期限的财务费用。因此,我们称之为财务费用“陷阱”。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牛熊证不适合资产配置,也不适合风险对冲。对冲的工具和产品有很多,至少牛熊证不是最合适的一种。但牛熊证作为高杠杆高风险高收益并且有限损失的产品,我们认为它非常适合于短期投资和波段操作。在选择品种上,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
建议:不挑选期限长于1年的品种;尽量挑选有效期符合自己预期判断的牛熊证;不要期望剩余价值,那只是海市蜃楼;尽量不要挑选距离收回价太近的品种,最好保持5%以上,否则市场的正常波动往往会吞噬你应得的收益;尽量挑选隐含财务费用率低的品种;发行商的资质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