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调准备金率意味着中国大力度货币紧缩“提前”到来等
(2010-01-13 21:17:40)
标签:
财经股票 |
分类: 财经 |
上调准备金率意味着中国大力度货币紧缩“提前”到来
中国央行1月12日晚7点在其官方网站公告称,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日,央行招标发行的200亿元人民币一年期央行票据,中标收益率打破近五个月的沉寂,上涨了8个基点(bp)至1.8434%。7日,央行发行的600亿元三个月期央行票据,中标收益率1.3684%,较上次走高4个基点(bp),这也是央票发行收益率逾四个月以来首次上涨。在安邦研究员看来,一般认为,国内货币政策的紧缩会沿着以下路径来逐步紧缩: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的规模、提升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直至提升存贷款基准利率。截至上周,央行已经在公开市场连续13周净回笼流动性;从1月7日开始,央行也开始了逐步提升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的过程。而央行选择在这么早的时点便开始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显示货币政策收紧的力度和进程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市场人士的预期。正如安邦在此前多次强调的,截至去年11月,CPI在4个月中出现3次环比上涨,PPI更是连续8个月环比上涨,显示国内的通胀压力已经越来越严重;而在刚刚过去的12月份,通胀指标的跳升可能会更为明显。此外,消息称1月首周新增贷款便超过了6000亿的规模,这些因素很可能都是促使央行选择在目前时点调升存款准备金率的理由。此项措施,显示了政府对控制通胀的认真态度;在同比CPI指标处于较低位置的时候采取此项措施,也颇有未雨绸缪的意味。不过,中国货币政策趋紧,将给国内资本市场甚至是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很大影响。12日欧洲主要股市开盘后即宣告下跌,截止北京时间21时24分,欧洲三大股指跌幅都在1%以上。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也遭受当头棒喝,伦敦铜价跌至7434美元/吨的低点,大跌近2%。
1月份新增贷款额超万亿几成定局
安邦特约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从对不同银行信贷增长的了解来看,大致印证了部分传闻在趋势上的正确性,例如,有传闻认为2010年1月份的第一个工作周,日均信贷投放超过1000亿元。“经过对新增贷款量历史数据的分析,结合当前宏观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可以预计,商业银行一季度信贷增量存在超预期可能性。”巴曙松预计,以全年新增贷款规模7万亿-8万亿元计算,一季度新增贷款额将达到3万亿元,1月份新增贷款额可能接近2009年1月份水平,超过1万亿元应当基本成为定局。巴曙松认为,一季度新增信贷额将超预期。2010年的信贷投放格局实现传统“4比3比2比1”季度格局的概率较大,甚至有可能重现2009年“5比3比1比1”投放格局。超预期的原因,从技术层面,大致包括几个方面:第一,生产需求。在经济企稳回升过程中,贷款需求不断上升。而从2009年看,一般企业贷款新增额并不多,与2009年下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并不相适应。被抑制的企业贷款需求在2010年一季度将会集中释放。第二,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截至2009年11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达到13.69万亿元,同比增长76.6%,这些基础设施项目通常在开工建设的第二年进入用款高峰期,对信贷资金已经形成巨大的惯性需求。第三,商业银行为规避可能出现的信贷投放窗口指导而提早增大供给。商业银行在2009年下半年积累了相当的放贷冲动。第四,商业银行部分表外贷款转回表内。这是个特别因素,也将推高1月份新增贷款的数量。
中投官员认为中国加息或在美联储之前
掌管3000亿美元资金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资产配置与战略研究部彭俊明博士12日称,美元已经见底,进一步走贬的空间有限,而日元前景最为糟糕,应会进一步下跌,不像美元,将不再是利差交易的资金来源。在谈及利率时表示,彭俊明预计美国和中国均可能将在今年下半年加息。很多市场人士推测,中国将等到美国升息之后才会有所动作,因担忧利差扩大将吸引投机资本流入,令现金已显充裕的中国经济体资金进一步增长。但彭俊明表示,中国央行或不得不率先升息,以应对国内资产泡沫。中国官员已反复警告称,地产价格已增长过快,但迄今为止仅主要依赖土地和税收政策来稳定房地产市场。彭俊明亦为中国所持的美国国债投资辩护,称这些持债已抵消了股市投资损失,并在2007年和2008年中帮助提振了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此前报道称,中投或自中国外汇储备中再获得2000亿美元资金。彭俊明表示,他听说政府将可能提供更多资金给中投管理,但注入资本规模则尚不清楚。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