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没有「品牌」,都怪太勤俭?
(2010-01-07 08:36:04)
标签:
财经股票 |
分类: 其它、综合 |
华人没有「品牌」,都怪太勤俭?2010-01-04
上周读到有一篇新文章有趣,它在讨论,「为何中国都没有一个全球级的品牌?」为何中国大陆(或台湾也是),尽管做制造做量产做得这么棒了,却都还是没有太多国际品牌出来?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在餐桌上也常听到前辈、高手们,从一个深深的「叹息」开始,然后高谈阔论自己独特的看法,有人扯到东方人的个性,有人扯到教育,有人扯到人才………听起来都颇有道理,但听起来都好远、好无力。
由欧美人士来看这件事,自然不会太准,不过,因为他们无法像我们扯到什么教育、什么人才、什么历史的,因此,他们的答案可说是简单多了!我们不见得要听欧美人士的意见,但,既然华人社会并没有太多品牌,因此可能再怎么闭门想还是瞎子摸象,以井窥天,我们永远不知道「有品牌」是怎么搞的,或许,也真的只有欧美人士,才能帮华人解开这个「结」?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文章怎么说的。
先来看看第一篇文章。刚刚那篇文章,其实是在回应一篇旧文,早在四个月前,《Newsweek》就曾有一篇文章在讨论同样的话题,他们先举了「华为」为例,从一个当地的进口商一路做到全球第二大的电信硬体厂;早在十年前,有人寄望华为可能成为全中国大陆第一间超大的国际品牌,可惜的是,虽然它至今仍被BusinessWeek誉为全球前十大影响力公司,但,它就是没有「品牌」,全球大部份的消费者,无论是C端或B端,就是不认识「华为」,连「Huawei」这个拼音都乱念一通。这篇文章试图从「华为」这个案例来分析,为何中国大陆许多厂商没有全球级的品牌?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本身完全没有想往品牌努力的迹象!他们还是很自然以其他公司为主要客户,而非直接销售给终端消费者,另外华为花了很多很多钱来巩固它在智财权(IP)的地位,报导说,它是去年申请智财权最多的一间公司,这些智财权都是譬如某个防弹的电信设备,或是可承受极酷低温的设备,都是高科技的成就,但也都是卖给了其他客户。文章还另外举了两个例子,联想(Lenovo)买IBM的ThinkPad,三年来却在海外发展不甚顺利,现在忙着在内地巩固自己的市场占有率,甚为可惜;而海尔亦打算借投资纽西兰的高阶品牌Fisher
& Paykel,一阵子来似也没看到太多的建树。
不过,这篇《Newsweek》文章指出一个之所以没有「全球品牌」的最关键原因──它说,是因为华人内需市场的竞争太过激烈!这些厂商的本业,总是先做OEM卖外商,但其他住隔壁的邻居无时不刻虎视眈眈要从这些外商手上「抢单」过来,因此大部份的OEM厂忙着打竞争对手、忙得要死,根本没时间想自己品牌(外商也很擅用这种竞争关系,将OEM厂商「吃的死死的」);此外,这些公司偶尔「不小心」推出唯一的品牌事业,十之八九都是从中国大陆内地开始推广,但他们却发现,他们连这边当地市场,都无法成为绝对优势的品牌,因为高阶市场已被外商品牌垄断,面对12亿消费者只能先打「低价策略」,于是,这些可怜的工厂,在海外代工赚不到钱,海内的国内品牌也赚不到钱,「两头空」的局面,让他们就算规模已达几万人、几十万人的大工厂,也无心去好好打造一个全球品牌!
(报导举出「车商」为案例,目前全中国大陆就有高达150间有能力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车厂,还另有500家有能力推出自有品牌的自行车厂,这么多竞争者…
…怎么竞争?)另外,中国大陆的「低价形象」在欧美挥之不去,因为就算中国「品牌」没到美国,但其他欧美品牌的产品后面已经标示了「Made
in China」,比比看也知道,每次这样标的,都是比较便宜的、或许比较不精致的那个产品,所以报导引用Interbrand找来全球700位社会菁英,有高达66%的受访者对中国产品的直接印象是「便宜」(cheap),这对中国大陆厂未来想推「全球品牌」非常不利!
但,真的是这样吗?
以上只是《Newsweek》的看法,帮我们「暖身」一下而已,最近这篇文章,则是在「反驳」这种说法!
这篇文章的作者,似乎也是一位「中国通」的老外,他刚好站在许多中西合作案、并购案的「第一线」,从第一线传来的想法,非常值得我们参考一下──
首先,他认为「我们其实都搞错了」,在中国大陆其实IP的保护并没有这么差,有许多海外公司因为到中国时善于让法律保护,以致他们的品牌至今依然成功存在于中国市场,如KFC、Nike、Audi等,它说,如果这些可以成功,其他的应该也是可以,关键在于──
只要,它愿意花「$$$」打品牌。
而这个钱,并不是像制造一样东西,买了什么、卖了什么,是可以准确的估计出来的,是可以量化成计画然后来做的!看,大品牌的行销预算,往往无法准确掌控,而且看起来常常是近几荒谬的「高」。
这位专家认为,华人世界没有品牌,是因为中国大陆公司对「品牌」的重视就是没有西方国家品牌这么多,「重视」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这些中国公司明明知道品牌的重要,知道一间公司最佳出路就是建立强大品牌,也知道强大品牌绝对大幅拉高获利空间、为公司带到另一个高境界,但,每当要「花钱」的时候,到现在为止,中国大陆或台湾的厂商依然带着很大的存疑:「为……为何要花这个钱?」
这位专家讲了两个他接触过的客户的故事:两家中国工厂,都是和西方工厂合作,都「差一点」就有机会创造大品牌,但到了要关键时刻,他们自己却因为钱的关系或一些坚持而决定「抽腿」,白白放弃大好机会──
第一个故事是,有一间美国品牌公司因应竞争,决定在原产品线之外,迅速加上其他的产品项目,由于这样快速的扩充对他们来说前置成本与风险太大,因此他们灵机一动,干脆和他们的「老伙伴」这间中国工厂一起「合资」,开设一间新的美国公司,专门来推这些新产品,也算是帮老伙伴一个忙。原先,这间中国工厂等于是拿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机会,有人「带路」一路送它到美国的商店架上去、挂自己的品牌(自己至少出资一半),但,中国工厂却对美方要求,坚持用原本公司名称的「中文拼音」作为新公司产品的名字,而不是另外再取一个全球都会念的名字;产品的名称和公司的名称不一定得相同,但这间美国公司说服了老半天,依然说不动中国公司,于是此合资计画只能暂缓在旁边。
第二个故事则是美国有间品牌公司已经破产了,原本发包制造的中国工厂见机不可失,决定看看能否将该美国公司接手经营;这间中国公司不断与美国的人士接触,要求问问价格「应该」是多少,得到了这个数字以后,参加了这间美国公司最后的商标拍卖会,好几家一起竞价,其中最适合的明明就是中国这间工厂,但它们的预算却是最低的!很快就标到了原本预设的最高标价,这间中国工厂临时打电话问高层,是否应该继续标下去?但中国工厂决定还是裹足不前,最后这间公司的品牌的售价,是原先中国公司内部预设售价的三倍多!不过,这间公司忘记一件事,买下这间美国公司不只买到它的表面价值,还包括未来这间中国工厂可能的机会;但他们宁可这次就「pass掉」,不标下那个品牌!
以上两个故事,和这个理论,也刺激我产生另一个看法──
没有品牌,有可能和什么东方人没有创意、东方人无法能言善道,甚至东方文化不若西方强势等等完全无关,它的「成」与「败」,说不定全都要归因在中国人的美德:「勤俭」上面。因为勤,因为俭,所以华人懂得省钱、一分一毫精算之后,努力埋头拼、我要出头天!于是,就做出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工厂」们,但到了要打全球品牌的时候,华人的工厂却不愿意花「不合理、未经证实」的钱在全球行销之上,亦因为太过相信「勤劳可以打败一切」,不相信品牌真有这么神奇的魔力可让懒懒做出的「烂东西」打败勤劳开发的「好东西」,最后空有一身的好东西,却做不出品牌。
如果是这样子,我们在教育后代的时候,或许会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我们在切入与公司谈合作,也或许会有不一样的重点了。或许这也是创业家的机会,可以以什么样的方式,让「行销」这件事就像进货出货一样可以完全掌控?
(责任编辑:参考消息报网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