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情遭遇金钱——李子勋
(2009-11-30 11:08:50)
标签:
教育杂谈育儿 |
分类: 人文、砺志、修业、奋斗 |
把金钱与亲情对立起来看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逻辑。我觉得金钱与亲情风马牛不相及,前者是一种用于消费,购买,交换的工具,也是社会或个人财富的数字化标准。后者却隐含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伦理——孝与血缘亲情。有句古话说“家贫出孝子,国难见英雄”,越贫穷的家庭,越凸现孝道的重要。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说《二十四孝》的故事:“晋朝有个八岁孩子,因为家贫没有蚊帐,怕蚊虫骚扰父亲,每夜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吸血,以便让父亲可以安然入睡。”我小时的家在川西南泸州一个山上,树木丰盛,蚊子特别大,这样的故事让儿时的我并没觉得孩子伟大,反生很多恻隐之心。
这又让我想起了王朔,在央视做节目的时候,他含泪逼问母亲:“亲情大还是法理大?”让我感觉他对亲情的专注与对人性自然的热忱,他母亲始终没有正面回答。记得孔子在《论语.
之路》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意指如果父为子,或子为父隐瞒罪责,是人伦所致,可以接受的。伦理学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孩子需要父亲养育时,服从、依附父亲是自然的。孩子长大不再需要被养育,依附关系也自然结束。孩子不必再对父亲服从,只保留尊重,父亲也不必承担对孩子的照顾,彼此都获得自由与独立。如果他们继续生活在一起,那就不再是自然的,而是志愿的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三纲中“父为子纲。”父子之间成为生命所属的关系。中国孝的伦理不是孩子给父母钱就是孝顺,而是要床头床尾,亲历亲为地侍奉父母到百年,金钱怎么看都不是东西。古人语:“父母在,不远游”,这才是亲情与孝义。我以为父母与子女反目大多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彼此关系出现问题,金钱只是一个关系的表征,一个替罪羊。关系好的父母子女间不太计较钱与得失。中国农村有分家的文化传统,关系好的弟兄间互相谦让,不把金钱利益当回事,关系不好的弟兄加上妯娌,就计较得很,无事也生非。西方心理学也谈及同胞嫉妒,主要指对亲情关照的分配。弗洛伊德说五岁时母亲生下弟弟,不再那么照料自己,恨不能掐死他。我觉得涉及亲情为钱反目,或要钱不要父母亲友的,都不真是为了钱,而是要表达一种对亲友关系的愤怒。亲情是血管里流的血,金钱只是身外之物。
有句关于金钱流传最广的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万万不能。”网上有句歇后语讽刺爱钱的人,“两个钢蹦打副眼镜——睁开眼就看见钱。”其实在物质与欲望高速发展的今天,金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人们一直被一些无意识情绪所困扰,如安全,孤独感,死亡焦虑,控制感,自我成就或无意义感,以及对自由的向往等。过去,这些情绪主要从家庭与亲友中获得归属感,爱与无条件接纳来替代,现在社会的成熟,物资的丰裕和消费使很多人的心理需求可以经由金钱来满足。对幼小的孩子来说,父亲母亲是全能的,对青春成年的人来说,金钱逐渐替代了父母全能的位置。不过,大可不必为此担心,因为在理想的社会,以正当方式获得金钱并享受它带来的一切是正当的,也是社会倡导并保护的。只是在不完善和不成熟的社会体制里,金钱才会制造罪恶,制造亲人的背离。
金钱无黑白,人却有好坏。所以伦理学者罗索斯在《正义论》中说:“要把社会财富交给那些有道德,操守,善良,关心人们与社会的人手中……”当亲情遇到金钱的时候,不是钱的过错,要怪只能怪人的品质还不够好,或者社会为金钱设立的游戏规则还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