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北平的各色男女

标签:
教育情感岁月祖国 |
分类: 老照片、影象中国、世界 |
黑马乐园www.hmly.com4 X+
N! t3 Z
我们对1930年的北京,了解多少?荷兰女摄影师托尔贝克生于柏林,1930年以通讯员身份来华,并与荷兰驻华大使Willem
Thorbecke结婚。在上世纪30年代,有两位杰出的欧洲女摄影师在华工作,艾伦就是其中一位。她出版过的作品包括《香港》、《上海》,但最为人瞩目的还是《People
in
China》,内收人像摄影作品32幅,细腻描绘了抗战前夜,民国众生的生活百态,它初版于1935年伦敦,是艾伦最重要的作品,初版书在拍卖市场已经卖到六到七千人民币。2009年,它的内地引进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中文名是《北平表情》。在1930年的北京(那时叫北平),有从前在茶馆里演出,现在是一个老银行家的小妾,她姓卢,她的妆容精致而摩登,她有一大群仆人,满柜子的漂亮衣服,精致的珠宝,数不清的法国香水。她大概中午12点起床,去找理发师梳理自己的头发,学习戏剧;而那时也有那时的摩登女郎,她戴眼镜,说话快,独立、能干,但却并不怎么快乐——就像现在北京的大龄单身女白领们一样;跟她的命运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没念过书的儿媳,她进门的时候只有十六岁,她和自己的丈夫没出生之前就由双方父母订了亲。她的生活就是帮婆婆做家务。她想出去找份事做,可以攒一点儿钱,也学点儿东西。但是婆婆不同意。被供养着的美丽小妾、独立却不快乐的职业女性、加上不能自由选择生活的儿媳妇,这些人,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并不陌生。她们的角色一再轮回,构成中国社会中鼎足三立的三种女性。可是,在今天我们看不到童养媳,在很久以来,童养媳是中国婚姻的一种构成方式,但这种形式如今已经绝迹。本书中的陈秀是一个童养媳,她学着扫地,洗碗,甚至开始学一点缝纫活儿,她还没法儿学煮饭和织布。她已经四岁了,再过十年,她就会和丈夫结婚。
消逝远去的背影
最后,你以为你已经了解了1930年的北京时,我们再来看看这年轻的一对,两人都出自富裕的家庭。他们在那时吃饭时已经用公筷,社交活动包括跳舞、打桥牌。他们和他们的朋友都留过学,受过良好教育,他们是北平城里的上流阶层。而他们的风流蕴藉,竟把当下北京上流社会的那些人也给比了下去。
《北平表情》,[荷兰]托尔贝克摄,朱艳辉 张远航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载自凝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