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平安的未来
(2008-11-23 00:00:01)
标签:
财经股票股市证券/理财 |
分类: 公司、行业研究 |
为储冬粮却引发海啸 平安千亿再融资出笼始末
2008年11月15日
“没有计划、没有时间表。”面对关于再融资的问题,中国平安(26.59,0.62,2.39%,吧)新闻发言人盛瑞生11月12日如是表示。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平安的再融资计划已经止步。
对于经历了2008年诸多风雨的平安来说,面对投资富通所带来的巨额损失,如何保证今年盈利已成为头等大事,而再融资显然已退幕。
投行人士认为,尽管公开增发已无可能,但发行分离交易可转换债依然值得尝试,部分机构投资者对此也表现出兴趣。
为储“冬粮”提出再融资
据平安人士介绍,去年下半年,平安高层已经得出了即将面对冬天的结论,因此想到了再融资。再融资一方面可以增加公司过冬的粮食和棉袄,另一方面可以趁机逢低收购别的公司从而发展壮大。
“平安再融资主要用于补充旗下9家金融子公司资本金,以及监管机构批准的投资项目。”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就再融资资金用途作出了具体说明。
而当时的再融资甚至得到了市场的支持,如中信证券和万科的公开增发就被市场称赞为消除流动性过剩的有效之举,当然,它们再融资前后股价的大幅上涨也是它们得到投资者支持的重要原因。
2008年1月21日,平安再融资方案出台,计划增发不超过12亿股A股以及不超过人民币412亿元的分离交易可转换债。按当时的市价计算,融资总规模可达1600亿元人民币之多。
对于当时已处于牛熊边缘的股市来说,该方案的出台不啻是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股市大幅下跌,平安也因此背上了大盘下跌罪魁祸首的罪名,恶意圈钱等骂名不绝于耳。
尽管随后的股东大会通过了平安的再融资方案,但面对不断下跌的市场,平安只能“审慎考虑推出再融资的时间、规模和市场的承受能力”。5月9日,公司公告称:“本公司在现阶段(公告之日起至少6个月内)不考虑递交公开增发A股股票的申请”,同时“将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承受能力,慎重考虑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申报和发行时机。”
6个月很快过去了,依然是“没有计划、没有时间表”。
平安投资富通失利后,有投资者庆幸说还好当初平安融资不成功,不然现在得亏多少啊,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李驰表示,中国的股市再融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等平安走完所有的流程拿到钱,最快也得九十月份了,正是抄底的好时机。
“平安本身家底殷实,拿到这1000多亿无非发展可以快一些,没拿到发展慢一些也没关系,只要不再做投资富通之类的事就可以了。今年亏损没关系,只要明年后年回到正常的水平就可以了。”李驰说。
为保盈利大搞员工激励
平安三季报显示,因对富通集团的投资计提巨额减值准备,公司三季度净亏损人民币78.1亿元,1-9月份净亏损人民币7.05亿元,全年盈利存在不确定性。而确保全年盈利已成为平安努力的方向。
平安也正是这么做的,比较平安三季报和半年报的十大重仓股来看,其所持浦发银行已从6月底的2.79亿股减持至9月底的1.24亿股。如果按浦发此前均价14元/股左右计算,以此价位变现,至少可以获得10亿元以上的利润。
进入10月后,仅在10月6日至13日这一周内,7家T类席位(大多为保险资金)在浦发银行上的卖出额达到了5.129亿元,卖出最多的T159818和T153600,分别卖出了约1.54亿元和1.3亿元。业内人士表示,这也应该是平安卖的。据测算,假设中国平安把手中所持的浦发银行股票全部卖掉,还可以释放几十亿的利润。
除了在资本市场上腾挪外,平安还加大了主营业务上的努力。据了解,为了提高业务员的效率,平安人寿在系统内部实行经营的重大变革,大搞按周发佣金的制度。从今年11月1日起,平安人寿旗下10个省级分支机构分三批开始执行周佣制。
“我们的内勤已经加薪了,而业务员的激励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深圳平安一位中层经理告诉记者,“比如招一个人奖励1000元,签一个单除提成外额外又奖励不少,激励程度比以前有大幅提高。金融危机导致的大量失业下岗人员源源不断地加入我们的队伍,也带来了大笔的保单。”
据悉,平安个险代理人数已从半年报的31.5万人增长到三季度末的33.6万人,预计年底将达到35万人。数量的增加的确带来了业绩的增长,平安三季报披露,前三季度保险业务保持健康增长,寿险业务共实现保费收入784.48亿元,同比增长31.4%;平安产险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产险业务前三季度共实现保费收入209.60亿元,同比增长27.2%。
在这样的背景下,“预计平安今年最终可能是微利”。招商证券保险分析师罗毅告诉记者。
中国平安海外巨亏的背后
2008年11月12日
在华尔街危机像病毒一样到处蔓延的时期,关于中国企业要不要走出去的话题很容易就聚焦在了中国平安身上——中国平安投资富通集团的失败,对于渴望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来说,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沉痛的一课
文 实习生 王磊磊
“中国平安终止投资富通资产管理公司”,2008年10月2日中国平安在其网站上发布的公告证实了业界的预料—中国平安对富通集团的并购计划将止步于此次世界金融风暴。
中国平安与富通集团的联姻始于去年,自去年11月始,中国平安先斥资18.1亿欧元,在二级市场陆续买入比利时富通集团总计4.18%的股票,成为其最大的单一股东,后又增持至4.99%。继被业界认为是中国平安的得意之作的这次收购后,今年年初,平安又宣布拟以21.5亿欧元收购富通旗下资产管理公司50%的股权。
就在大家对中国平安此次并购计划的前景和风险展开探讨的同时,也有来自一些界内人士的声音认为,富通集团受次贷冲击,风险不断暴露,平安此举变数仍存。果然,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富通集团遭遇巨大流动性压力,富通股价大跌,至中国平安发布公告之时,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已浮亏了157亿元人民币。
尽管此前中国平安与富通集团曾经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约定,对于富通投资管理公司拥有的次级贷款衍生债券品种的潜在损失,如果发生则由富通银行单方面承担。但显然这并不能消除平安的顾虑。“富通承诺单方面承担,尽管对平安而言比较有利,但平安放弃收购更多的是对市场前景以及经济形势的担忧。”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炜衡律师事务所的蔡可尚律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最终,中国平安给此次广受关注的跨国并购画上了终止投资的句号,但是,不管中国平安的投资是否终止,对于中国企业走出门去进行跨国并购所面临诸多问题的讨论来说,却仍是又一个开始。
“明智”的放弃?
就在平安宣布放弃之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平安此举“明智”吗?
在问及这个问题时,蔡律师的观点更为持重,他认为,企业是否实施或者放弃海外并购,完全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对并购事项的国际环境、市场环境、商业环境以及法律风险的充分把握和判断,在经过管理层和各中介机构进行充分、审慎的尽职调查、专家论证后,企业可以做出是否继续实施或者放弃海外并购的举措,这在更多意义上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企业战略的问题。
IBM研究显示世界性大公司70%的并购失败。且这些大公司在并购方面已经做得尤为谨慎,较少实行跨国并购。从近两年中国平安的投资方策来看,自2005年中国平安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以来,其不仅在国内参与购买了大量金融股权,更确立了海外发展投资战略,向海外金融市场投入了两笔巨资。在业界眼里,这样的投资风格不免显得有些“激进”。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国平安有着深厚的海外背景。”在谈及中国平安的投资风格时,一位在中国平安的管理人员说,“平安集团招揽了10多位来自高盛、摩根、安泰等大行的国际投资专家参与投资计划。目前,集团高层管理团队超过1/2来自海外,极具竞争力的国际化、专业化的团队与管理平台对中国平安的投资业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集团内部的管理人员,在对富通的收购计划中,摩根大通也以中国平安的财务顾问身份加入了进来,而美国伟凯律师事务所则担当起此次并购的法律顾问。“此外,平安集团与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和汇丰控股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以此积极寻找海内外的投资机会。”该人士称。
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平安对自己的“激进”投资决策作出了“检讨”。公司高管表示,虽然在对投资富通集团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和调查研究,但对于全球金融风暴的来袭却始料未及,这也说明我们在对于市场观察和风险防范上有着一些不足。10月8日,中国平安又宣布,公司在近期内放弃海外的投资计划,未来将致力于寻找境内投资发展机会,专注于发展国内业务。如此,平安为此次的海外并购之行,交纳了157亿元的“学费”。
如此看来,在世界金融风暴仍将持续,富通集团也在金融风暴中解体被各家政府收购的情况下,平安放弃海外扩张,转守本土的决定也是“明智”的无奈之举。
战略意义比资产本身更有价值
虽然因为决策层对于市场认识不足,导致遭遇金融风暴后平安“败退江东”,但回过头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平安在近两年的收购动作中,也有着不一般的战略眼光。
首先,“对市场环境的判断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眼光,更大意义上是一种商业上的判断和行为,虽然可能并未到达“抄底点”,但平安在收购时间点上的选择还是比较准确的。”蔡律师首先对平安的收购时机做了肯定。
尽管人们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了中国平安海外投资的亏损上,但当平安在去年进行第一笔收购的时候,一些专家和观察者的目光则显得更加长远和深刻。“能做出如此的大手笔,其战略眼光也必然是长远的,抛开所谓的“抄底”理论不谈,究竟这样的手笔出于何种意图?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去看:一是对相关业务的整合,二是构造可供长远发展的战略平台。”国际经贸研究院的一位专家这样认为。
的确,去年第一次投资后中国平安便表示,虽然成为了富通的单一最大股东,但此次投资并非收购行为,而仅仅是战略性的财务投资。“由资金到资金的投资不是目的,目的不是财务,而是战略,在于通过业务整合资源互补所创造的增值能力。”该专家分析。富通集团是一家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显然,在业务方面专注于银行、保险、证券的中国平安和富通集团拥有着相当广阔的潜在合作领域。中国平安当时的新闻公告也表示,平安有意凭借上述此项收购快速建立全球资产管理及QDII的业务平台,利用双方极具竞争力的分销网络,平安有意将业务延伸到全球各主要金融市场,加速实现“国际领先、综合金融”的战略目标。
另一方面,也有专家认为,平安在二级市场上大量买入富通,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富通收购荷兰银行后,中国平安也可以获得富通收购荷兰银行的价值增值。据悉,去年10月,由苏格兰皇家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和富通集团组成的财团以700多亿欧元价格成功收购荷兰银行。其中,富通出资200多亿欧元,主要取得荷兰银行在荷兰的业务。富通获得的荷兰银行资产和业务,对平安而言,不仅仅能够产生“增值”,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富通盈利水平的提升,扩大自身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竞争优势。所以,荷兰政府重新收购荷兰银行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也可以理解为平安放弃并购的原因之一,毕竟,现如今被“瘦身”后仅剩结构化产品组合和国际保险业务的富通集团,也很难满足平安的胃口。
“可以说,平安的并购行为,目的可能并不在于追求最大效益,而是在寻找扩张途径。”新华网的一位资深评论员这样评价。
中国“渔民”的问题
在过去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在外资企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资金融企业却始终无法触摸到国际金融世界的内核,外面的繁华的核心资产世界,对中国金融企业而言,仍是可望而不可及。
先是“临渊羡鱼”,经过一段时期的“退而结网”后,业界传出呼声,认为中国企业的并购机遇已经到来。于是,已经逐步发展壮大的中国企业开始往世界经济市场一张张的撒网。然而,与国外的众多先进企业相比,中国出海的这些“渔民”,无论是在技术、管理、资金、经验以及风险防范等等方面都显得逊色了一筹。于是,便产生了一些类似TCL,中海油,万向集团进行海外并购所遇到尴尬。当然,在并购大潮中,也有像联想集团这样,在众人的冷眼旁观下满载而归的。可为了“出海”,大部分中国企业还是缴纳了一笔笔数目不菲的“学费”。
“应当承认,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来讲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有着多次关于公司并购代理经验的蔡律师说,“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中国企业对并购目标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环境不够熟悉,尤其是通晓两国法律的专家型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严重缺乏;二是中国企业的驾驭并购目标企业的商业经营能力还需不断增强;三是中国企业对并购目标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环境、商业环境以及文化认同感仍需增强。”
“可以说,这些企业遇到的尴尬并不是偶然的,要解决以上问题,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蔡律师继续谈到,“这些问题都应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而解决之道在于,一通过聘请包括通晓当地法律的专业跨国并购律师(具体涉及知识产权领域、国际交易领域、劳动用工领域、税收策划领域等)、财务顾问、资本专家等进行把关。而上述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则涉及到并购后如何正常运营并购企业的关键问题,而这正是目前许多海外并购案例中出现的困境,其根源其实可以归结为文化方面的冲突与差异。因为国家、地区间的工作关系、商业流程、商业文化可能大相径庭,此时则需要企业与专业中介机构与顾问间的通力合作,以弥补上述商业运营方面和文化层面上的种种差异,进而确保并购企业能在并购完成后迅速完成融合、顺利进入正常轨道。而这点正是许多走出国门的企业所极度缺乏之处。”
海外并购风险防范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导趋势,各国加深相互经济合作,市场国际化,在这个时候,并购也许会成为企业成长和发展的一个必须成长过程。”诚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不仅仅要能固守本土,更重要的是“走出去”并站稳脚跟。如此看来缴纳“学费”无疑是正常的,但“学费”总不能白交,我们的企业也总有一天需要“出师”,那么,究竟在“走出去”的同时,都要注意哪些风险?
“从我们在处理一些境内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及海外上市服务的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四点需要加以特别关注的事项。” 蔡律师根据自身经验向记者着重讲解了这一问题。
一是在选择目标企业时,首先应关注并购目标公司所处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商业及法律环境。应尽量选择与我国外交关系较好、政治经济较稳定的国家或地区。其次,则应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首先要把符合要求的企业仔细加以调查,从中选择最适合的几家企业,通过细致的谈判,详尽的尽职调查,最后予以锁定目标企业。
二是仔细甄选中介机构,包括信誉度、实力、影响力非常好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 并在结合各方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并购战略,以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防范公司高层出现“并购冲动”。中介服务机构在海外并购中相当关键,事关目标公司的诸多指标和细节。比如,企业的财务状况、发展前景、关联交易、市场份额、员工素质,以及当地产业政策法规、商业环境等等,都需要由中介机构予以提供,它们提供的这些信息将直接影响并购企业的决策取向和实际绩效。
三是并购完成后应在迅速解决商业文化冲突、熟悉当地商业流程的基础上加以整合资源,以求尽快发挥并购协同效应,取得理想收益。而在保障利益方面可通过如下途径:首先应通过法律手段来保证并购各方严格按照并购协议执行;其次应通过董事会的架构安排或股东大会的作用来影响公司的各项决策,包括重大投资决策、利润分配决策及人事安排决策等,以求通过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来保障自己的利益。最后应高度关注并购后的“整合”。并购本身仅是一种手段,关键在于并购后的资源整合。因此,并购企业必须考虑尽快输出一个熟悉当地产业政策和相关商业法规的管理团队,及时处理好收购后的一些具体细节问题,以及各项衔接、管理创新以及治理结构优化等问题。
四是加快培养熟悉海外并购规则的专业人才,规避并购完成后的“后遗症”。海外并购,由于涉及金额巨大,风险极高,因此,更需要一个精通国际并购业务、经验丰富的团队来运作,而团队的组成则应合理、专业且高效,具体应包括财务专家、资本运营专家、咨询专家、法律专家、公共关系专家等人员。
“希望中国的跨国并购能够改写现在的局面,管理层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并购的风险,思想上足够重视,广泛用人,唯才是举,文化上做足沟通认同工作,管理上做到细致细致入微苦练内功,实现协同效应,谋求更大的发展。”蔡律师最后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