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但斌
但斌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80,277
  • 关注人气:300,5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过去的生活

(2008-05-07 00:10:26)
标签:

文化

分类: 但斌观点
    这几天读了朋友推荐的两本书。一本是法国人莫里斯.弗拉芒写的关于通货膨胀的一个小册子,《通货膨胀——我知道什么?》,中间记载了20世纪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看起来有些触目惊心。其中有一段提到在极端通货膨胀影响下红酒价格的例子,让我想到了茅台。另一本是三四十年代上海名中医(1908年—1990年)陈存仁先生写的《银元时代生活史》,这是一本扎记体回忆录,记录了作者近一个世纪生活的轨迹。因为作者名医的身份,结交甚广,从他经历的生活,我们能看到历史上那些大小人物背后所反映的一个时代的缩影。当然,从投资的角度,正如书名——银元时代生活史,描述了作者生存的82年间作为一个普通人感受物价潜移默化变化的过程,包括,在那些动荡、战乱的年代如何理财的观念,都很有启发。

    当然,让人感动的还有陈存仁先生在动荡的年代,不随波逐流,富有定力的品格,而他几十年除行医外,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写作,从不中辍记录的坚持精神,也让人肃然起敬。

    现摘录书中三段,与有缘的博友分享:

 

    第22页:

    不善理财一世苦:

    一个人读了一些书,往往对钱财看得很轻,认为是阿堵物,提到钱就俗了,这是不对的,所以文人往往不知理财为何事,一生潦倒,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一个人的生存是脱不了钱的,不善理财一世苦。

    理财的方法,从来都是老生常谈,人人都知道,要是知而不行,等于“无知”。要是能够按照我说的话去做,人人可以致富。所以我要传授你几个秘诀:

    一、择业要向大众方面着想,选中一个行业,要专心致力地去“做”,绝对不能改行,只要努力,行行可以出状元。

    二、一个人不可以懒,一懒百事休,“勤”要勤到与众不同的勤力,触类旁通,必然会出人头地。钱财一定要追求不息,但是不正当的钱,一文也不能妄取的。

    三、赚到了钱之后,一定要懂得“节”,赚十文,最少要节三文,等到所业有成,那么赚到十文可能只用两三文,把积下的钱,筹备更大的计划,因为“由钱生钱”更为容易。

    四、赚钱不易,管钱更难,只会赚,不会“管”,仍旧不懂得理财的道理。能够理财之后,还要会“用”,会用比会管更难,用得不得当是浪费,用得有意义,才算得是理财家。

 

    第276-277页

    借钱给人,就是害人:

    一、绝对不要贪利息:任何一个相熟的人,向你出重利,求你抵押、加浮利、换支票,以及一切供会、合伙等,不管利息多厚,都应该婉言谢绝,因为利息越大,收损失的机会越多。如果真正值得帮忙的亲友,花了钱,就要下定决心,不希望他归还;把到期不还当作是意中事,如果到期来还,反而要视为意外。

    二、如何去应付人情:有许多亲戚,或是尊长、师友,本来是有恩于我,或者真正的有为人士,就是缺乏学费,或缺乏经营资本,应该爽爽快快予以援手,但是这种钱拿出去时,该要说明这不是贷款,而是赠予;换句话说,不希望来还,要是抱定施恩不望报,那么心中最是安乐,而永无烦恼。

    三、若干人不可开端:对于若干青年人,如果有时来向你开口借钱,你应该直接爽快,严词拒绝。借一分钱给他,就是害他一分,养成他借钱的习惯,断送他一生。所以借给他等于害了他,这是千万做不得的。至于有嗜好的人,更是借不得,即使伤及感情,也无所谓。因为这种人,一借之后,会得再借三借,缠绕不休,总要弄到大伤感情而后已。那不如抱定宗旨,决不能开端,要他死了这条心。虽说,在这人第一次开口借钱时,就要伤感情,多气恼,三次五次之后还是要闹翻的,事实上,只要本人无愧于心,借钱的人,可能口出恶言,你以静制动,可以付之一笑就没有事了。

    这些方法是我一位老朋友教我的,其中以“借钱给人,就是害人”这句话,最有卓见,因为若干人从此失去了自尊心,专以借钱为业,甚至一世以借钱为生。这是人生的哲学,吾人对此,假使能随机应变,是很有意义的。

 

    第399页:

    “一言为定”的商业道德:

    从前上海人的商业道德和往来信用极高,没有什么商业欺诈的事情。老板拿钱出来做生意,无论银楼、钱庄、当铺、酱园、布厂,范围尽管大,都是请一个经理,名为“当手先生”,全权经营,连帐房都归当手先生聘用,做老板的人,尽管在家享福,百事不问,他们从来不会“作弊”。到了年底,由当手先生结算一年赢亏,写上一份红折纸,说明全年赚了多少钱,称为“红账”。老板客气得很,茶烟相待,略叙数语,恭送而别。在平日见面的机会很少,所以有许多老板,可以连开三四家钱庄、五六家当铺,是不足为奇的。

    还有一种商业习惯,大家交易全凭信用,不签署什么契约,来来往往,只凭一句话,说出的话,也不需要第三者证明,绝对不会耍赖。这种作风,由来已久,连当时外国人的上海人做交易,不论多大数目,也相信中国人“一言为定”的商业道德。

 

 

                             但斌 2008年5月6-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