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远征军墓地被平 日军纪念碑处处可见--苏海涛

(2008-04-19 13:12:31)
标签:

股票

分类: 其它、综合
 昔日英烈埋骨处  今成孩童嬉笑地

——“重走滇缅公路”探访队缅甸见闻  作者 苏海涛

 

    经过7天的长途跋涉,“重走滇缅公路”探寻队成员终于抵达缅甸,完成了对整个滇缅公路的探访。探寻队的领队陈志文、随队专家戈叔亚与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还曾单车突入缅北,到达南木底,踏上了60多年前的史迪威公路。

    境外探访时,队伍进行了缩减,仅由5辆雪佛兰科帕奇载着23名队员进入缅甸密支那。从机场路中心的慰灵塔到独佛寺的慰灵之碑,日本人纪念阵亡将士的痕迹随处可见,甚至连他们早年立在江边的两座木碑,现在依然以破旧之身面对着曾经的覆灭战场。然而,让我们痛心的是,曾经掩埋远征军将士们忠骨的坟茔,现在大部分已经无迹可寻,我们凭吊英烈们的情怀,在植被笼翠、水吧毗邻的伊洛瓦底江边被凉风吹散……

 

被遗忘的墓地

    4月13日,我们的车队在密支那城中绕来绕去,寻找中国远征军50师墓地。副领队拿出专家戈叔亚手绘的简单地图,通过翻译与当地司机进行交流。

    进行过激烈争夺的缅人寺、从南向北艰苦攻下来的一条条街道……一切有关那场战争的信息都没有起到作用,年轻的司机茫然地摇头,最后只能指着伊洛瓦底江的方向说,顺着江走,试一试。

    终于,我们看到了地图中的目的地,一座正在休憩的寺庙——缅人寺。在寺庙一侧,有一道隆起的高埂,是密支那的第一条大街,继续向北,还有12条类似的街道。中国远征军反攻至密支那时,火力由南向北,一条条街道地占领,最终以牺牲900多人的代价,夺回了密支那的控制权。战后,幸存者在缅人寺对面修建了第50师墓地。然而,当我们到来时,墓地已经踪影皆无,一道绿色的铁栏,围着几座木房,一片花草,这里成为了密支那第二小学的校园。

    据了解,早在密支那第二小学搬迁过来之前,50师墓地已经荒废。上世纪五十年代,国民党部队与缅甸军队发生冲突,密支那当局把50师的墓碑全部捣毁,密支那市内的第14师与第30师的墓地也受到同样的遭遇。1968年,由于寺庙扩建,政府把原来建在缅人寺旁第二小学迁了过来。

    时值泼水节,学生们都已经放假,一路上曾“袭击”我们的泼水队伍也不见了踪影。我们站在校门前向里张望,希望能看到蛛丝马迹,喧闹声惊动了校内人员,在了解了探访队来意之后,该小学的校长请我们进入校园。

    在校园内,我们没能找到之前期待看到的遗迹,校长称,当年的墓碑移除后,只剩下骸骨仍留在这片土地。“以前小孩子在这里玩,经常会跌倒,当地人都觉得这地方很恐怖。学校搬过来后,这种情况就没有了。”校长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人曾表示要找到每一具死去战士的骸骨,在密支那也不断地建碑立牌,告慰死者。而中国抗击侵略者的英烈们,却在他乡默默无闻。我们此行,除了探访那段历史之外,更希望民族英雄不要被遗忘得太久。

 

单车突入缅北秘境

    当大部分队员在密支那火车站进行采访拍摄活动时,领队陈志文带上戈叔亚与唐师曾,单车向缅北进发。由于缅北境内的帕敢是缅甸重要的玉石产地,一直不对外国人开放,特别行动小组的单车突入成为本次探访中最惊险的一次活动。

    从密支那向北的公路还是60多年前的史迪威公路,只是路中央铺上了柏油,两旁则仍裸露着史迪威公路原有的沙土路面。60多年前的繁忙与炮火,今天都归于寂静。特别行动小组途经两座桥梁,桥身由工字钢与槽钢构成,桥梁规范与美军运输桥相同,据此可以初步认定为当年的战争用桥。

    特别行动小组一直行进到缅北的南木底,这里是史迪威公路经过的一个集镇。现在集镇继续着它的轨迹,镇上饭店、商场一应俱全,营运正常。在镇上的一家汽车修理厂内,特别行动小组发现了一辆被改装过的通用汽车:JMC卡车。这种车型是当年滇缅公路上运输的主力车型之一。通过问询,得知这辆车就是当年的军用车辆,被弃置之后,由当地居民修理改装,增加了绞盘等部件,仍在继续使用。

    由于时间紧迫,队员没能找到这辆车的主人,无从知道这辆车所经历的故事。而集镇内居民悠闲的步态、从军用到民用车辆外表的改变,使队员们原本有些紧张的心态一下子轻松下来。秘境中虽有荷枪实弹的军人,笑容与友善却始终存在着。

 

受到缅北军区司令接见

 

    特别行动小组原本准备继续向前,沿史迪威公路前往印度利多,由于前方道路洪水泛滥,未能成行。只能与我们大部队会合后,带着这个遗憾离开了缅甸临行前,缅北军区司令、克钦帮主席翁敏会见了我们,他表示,一两年之内,从中国云南腾冲到缅甸密支那即将建立正式口岸。延续了两千多年的道路,在几十年的中断后,将继续畅通。而曾经在几十年前,拯救过中华民族的这条公路,或许又将重新繁华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