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但斌观点 |
但斌:资本市场只惠及拥有智慧的人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7/06/25
●伟大的企业家才是客户
私募基金的门槛很高,东方港湾的公开信托是300万起购,私募账户则要1000万以上,然而但斌却说:“客户要认同我们的理念,不认同的话,他给我们钱我们也不要。”但斌讲了他的客户告诉他一个小故事:美国一个投资家,帮客户打理10万美元,起初亏了5万,但是这个客户认同这个投资家的投资理念,没有撤走,后来反而赚了很多钱。但斌认为客户和经理人之间就是需要这样的信任关系才能让私募基金行业实现良性互动。
据他介绍,东方港湾的第一个客户在2003年底跟他们签下了10年的协议,以后的客户里甚至有签无限期的,最少也要一年。在但斌看来,目光不远大和没有到一定境界的人,是很难做出这样的决定的。
东方港湾的客户以名企业家为主,经营期基本都在10年以上,经验告诉他们,做一个事业没有10年以上的积累,很难积累出大量的财富。他们知道东方港湾要做的不是炒短线你赢我输的游戏,企业的业绩增长其实是可以让股民、企业,国家实现共赢的。客户本身事业上的成功,让他们有这个认同长期股权投资的境界。
东方港湾很欢迎客户给他们的投资方向和策略提意见,因为和研究员相比,在专业领域他们才是专家,比如做房地产的客户会在地产股方面提出专业意见,做服装的客户会在服装行业内提出专业意见。正是这种能够长久共赢的互动模式,造就了东方港湾的崛起。
●伟大的公司是财富之源
东方港湾的客户在他们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了解到了财富的源泉正是企业本身。但斌认为再过20年中国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那时的中国必将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卓越的企业,投资中国必将获得丰厚回报,所以他们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持有、买进他们认为能够成为那些企业的企业股票。
但斌认为这其实并不难,所有好的东西都必然是公开的。如果微软不上市,比尔·盖茨自己紧紧霸占着微软的财富不撒手,微软也不会成为伟大的企业,所以能找到跟公众财富紧密结合的企业就是胜者。
是什么让但斌如此重视企业的文化呢?
在投资的操作上,但斌十分灵活,不只投资A股,H股也是他投资的范围。因为他认为像腾讯这样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能够颠覆很多的行业规则,具备赚很多钱的理由。实际上所有跟中国相关的上市公司,不管在哪里上市,只要东方港湾认为这个企业有前景,就会对其投资。
●伟大的时代要长期持有
炒股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1块钱买进,10块钱抛出,跌到8块的时候再买入,涨到20块钱再卖出,这是99%的股票投资者的理念。但斌从股票市场常识来分析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错误: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个真正好的企业在任何时候买都是赚钱的。
但斌非常赞赏巴菲特的两个投资选择:买进并持有。事实上他也是专注于长期股权投资,追求长期稳健增长的。他的仓位几年来基本没有调整过。
事实上做长期投资是很困难的,股票长期不涨,作为经理人难免会有压力,但斌却说:“凡人坐着念一分钟的经,很简单,但是就这样一个很简单的动作,整整十年都能坐着一动不动念经的一定就是高僧。”
贵州茅台的乔洪事发后,很多人抛了茅台的股票,但是东方港湾仍然坚持,因为他们的商业理解力与众不同,他们判断这个事情商业逻辑上只是短期影响,不构成卖出理由。对但斌来说,全中国人都不喝白酒了,这个企业没有竞争力,在市场中无处立足才会使他们放弃。
他认为做投资最忌讳的就是跳来跳去,就像在北京挑房子一样,可能跑遍了整个北京城,最后发现最好的还是当初最早看上的那一套。“一个人房地产、IT、服装分别做两年肯定就垮了,股民在股票、板块之间来回跳一定赚不到钱。但是投资万科10年,积累的财富就不可估量了。”但斌认为真正好企业的股票,无须去关注某个短期内的表现,因为它一定会在很长的时间后带给你更多的财富。
其实不光投资,人生难道不需要坚持吗?美国加州水晶大教堂就是罗伯·舒乐博士牧师用他的梦想和实现这种梦想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全世界的人,少数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就能成为行业里了不起的精英人物。
●伟大的投资者充满智慧
2005年,但斌写过一篇名为《股票黄金时代来临》的文章,当时的他看到了足够多的机会,但是公司并没有充足的资金,这也是让他一直很遗憾的事情。相信很多人在2005年,茅台、万科都是小市值的时候如果能知道现在的情况,当时会全力以赴进行投资。
他的一个香港朋友早年去美国见一个投资家,这位现已去世多年让人尊敬的满头白发的投资家说以后最好最大的机会是在他来自的地方。他还有个女同学年轻的时候嫁给了一个当时地位很高的人,但是二十年以后,当时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了,很多人发展的比她嫁的人好得多。但斌讲完这两个故事后说:“投资到最后比的就是洞察力,比谁看得远,所以投资家一定能看到别人看不到或很难看到的地方,好东西、潜力股就在那儿摆着,能抓住是很难的,需要智慧,远见与运气。”
能让人抓住投资机会的法宝,很多人找寻了很多年,巴菲特却认为这十分简单,投资不需要高等数学,就只是常识和智慧而已。但斌对此颇为赞同,他言高等数学,高等经济学,高等财务理论跟投资没有关系。世界上除了凯恩斯以外绝大部分经济学家并不太富裕,会计师可能敢于购买股票,但不一定能坚持。
与想象中私募基金公司中一定是高手云集、刀光剑影。这里确实有高手,但这个公司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和善,进门处挂的是“爱永不止息”。是什么让钟兆明与但斌打造出了公司这样的氛围呢?但斌把这一切归因于他在国泰君安工作过的经历。国泰君安堪称中国证券市场的黄埔军校,君安的企业文化是非常开放的,比如有矛盾的两个部门,甚至上下级之间都可以在内部网上公开对垒、讨论问题。但斌把自己的性格也带进公司,成为公司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但斌眼中,巴菲特非常有智慧,他能看清事情本质,七十多岁的老人依然反应快,表述能力与洞察力强。而且他的境界远非常人所及,他那么有钱,却住在一个小镇上整个社区最差的房子,这对普通人来说太难了,更多的人是在有了钱后买别墅奢侈一下。而正是这种不同才使他最终成为一个成功者,因为上帝愿意让他管理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