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但斌观点 |
2007年02月09日 09:03 证券市场周刊
关于巴菲特、芒格和林奇的讨论
《证券市场周刊》:就算都是价值投资,还是会有一些偏好的差异吧?彼得?林奇(麦哲伦基金的著名投资经理)、芒格(巴菲特的合伙人)跟巴菲特就不一样。
但斌:林奇可能选择另外一些机会,但是林奇也说过最好的股票就是永远不卖的。
《证券市场周刊》:我是指他们两个看公司的方法,巴菲特主要是看财务报表,林奇更多的是跑到下面去看。
但斌:巴菲特不只是看财务报表,他对企业的洞察力可不是看报表看出来的。
《证券市场周刊》:他也不去公司调研吧?
但斌:早期巴菲特收购伯克夏公司,以及GEICO,持股华盛顿邮报,都是亲历亲为去拜访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可能后来去的少了。我的理解是,定量的方法不是投资当中最关键的,定性的东西才是。你怎么样看到这个企业长期的竞争力,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林奇去看企业,实际上也是这种方法,真正的高手可能都是这个方法。
《证券市场周刊》:不过林奇的侧重点更多的是看这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前景等等。
但斌:林奇管理的是公募基金,他的资产必须要分布在各个行业里,他不能像巴菲特那样就买几个,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但他实际上跟巴菲特看公司的角度是一样的。
《证券市场周刊》:林奇的做法难度更大。
但斌:表面看是这样。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实际上有些时候这样做难度反而更小。为什么呢?比如说我是一个波段操作者,高的时候我就卖掉了,或者碰到历史关头,一看不好就卖掉了,因为你不愿意承受这个煎熬,谁愿意承受这个压力呢?不愿意承受就卖掉了,这是最容易做的事情。最难做的事情就是坚持。投资其实是一副重担,你要怎么来扛它,这个是很困难的。
《证券市场周刊》:是不是对巴菲特就没有这种问题了?
但斌:这种思考是不一样的。芒格推荐过一本书,里面说为什么这个民族留下来了,那个民族灭亡了;为什么有些民族发展壮大了,有些民族却变得弱小了,或者被淘汰了。我觉得这些大师从这些角度来理解投资,所以说眼界和想法是非常不同的。
关于万科、招商银行和茅台的讨论
《证券市场周刊》:你们在香港市场也有投资,主要投什么?
但斌:香港和内地两边股票差不多,主要有中石油(0386.HK)、中海油(0883.HK)、中国人寿(2628.HK)、中国平安(2318.HK)、招商局国际(0144.HK)等。
《证券市场周刊》:巴菲特也持有中石油,但很多人觉得国企不好投资。
但斌:不是,你看招商局国际,那是李鸿章当年留下来的惟一企业,有上百年的历史。中国人对中国企业的文化等各方面更了解,中国的好企业大多数还是国有企业。
《证券市场周刊》:我在2006年年初的时候看到大摩、美林的一些报告,非常看好中国市场,后来走势确实跟他们的判断是一样的。以前香港、台湾也有这种经验,就是大摩一个报告出来股市就涨,是不是说国外大行已经部分掌握定价权了?
但斌:那不是。2005年底我说中国股市的黄金时代来了,后来还公开发表过,题目叫《中国股市黄金时代来临》。而且这几年,我们一直也是这样做的,有钱就买进。当然,我这样说不是想说我们多么厉害,而是想传达一个规律性的东西。投资真正顺应的是时代的潮流,这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派团体所能决定的。另外从切身经历说,我们10块钱买招商局国际的时候,大摩的报告说不值那么多钱,但后来涨到28块钱。另外他们对中石油也老是估错。
《证券市场周刊》:关于万科我想听一下你的看法。
但斌:房地产是剩者为王的游戏!现在万科是300亿元左右市值,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长期趋势是越来越集中,香港1977年到1997年这段时间中,早期有几百家上千家房地产企业,后来就剩下一些大企业,现在香港大的地产企业两三千亿港元市值。如果说10到15年后万科还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5000亿元的市值很正常,而且房地产还有一个特点,资金密集型,谁能在资本市场很好地融资谁就发展得快,万科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证券市场周刊》:很多人都知道万科好,这样还能赚很多钱吗?
但斌:中国股市里边真正好的房地产企业估值不是很高,另外相比它的成长性就更不高。同样是房地产企业,重组的房地产企业可能30倍PE,万科才17倍,反而是这种好东西价格低。实际上大家都看好但不愿意买,为什么,赚钱少,都想一夜暴富,这给了中国价值投资者很好的机会。
《证券市场周刊》:我看过一个研究,说因为房地产企业是周转率比较慢的公司,他们实际上在资本市场的外部融资不是非常频繁,比如两年一次,对这个公司成长性的帮助不如企业本身的ROE,即使外部资金进入,因为周转率非常慢,几年增长率特别快的话,资产负债率又非常高了。
但斌:因为中国的时代背景不一样,不能简单理解这个问题。特别是亚洲国家地产企业都是大企业,不能对所有的企业一概而论。你说两年做不到,万科几乎每年都在融资,它做到了,地产企业对资产负债表的管理,确实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否定整个行业当中的那几个佼佼者。更何况中国所处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不投资这种行业会失去很宝贵的机会。
《证券市场周刊》:就算都是价值投资,还是会有一些偏好的差异吧?彼得?林奇(麦哲伦基金的著名投资经理)、芒格(巴菲特的合伙人)跟巴菲特就不一样。
但斌:林奇可能选择另外一些机会,但是林奇也说过最好的股票就是永远不卖的。
《证券市场周刊》:我是指他们两个看公司的方法,巴菲特主要是看财务报表,林奇更多的是跑到下面去看。
但斌:巴菲特不只是看财务报表,他对企业的洞察力可不是看报表看出来的。
《证券市场周刊》:他也不去公司调研吧?
但斌:早期巴菲特收购伯克夏公司,以及GEICO,持股华盛顿邮报,都是亲历亲为去拜访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可能后来去的少了。我的理解是,定量的方法不是投资当中最关键的,定性的东西才是。你怎么样看到这个企业长期的竞争力,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林奇去看企业,实际上也是这种方法,真正的高手可能都是这个方法。
《证券市场周刊》:不过林奇的侧重点更多的是看这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前景等等。
但斌:林奇管理的是公募基金,他的资产必须要分布在各个行业里,他不能像巴菲特那样就买几个,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但他实际上跟巴菲特看公司的角度是一样的。
《证券市场周刊》:林奇的做法难度更大。
但斌:表面看是这样。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实际上有些时候这样做难度反而更小。为什么呢?比如说我是一个波段操作者,高的时候我就卖掉了,或者碰到历史关头,一看不好就卖掉了,因为你不愿意承受这个煎熬,谁愿意承受这个压力呢?不愿意承受就卖掉了,这是最容易做的事情。最难做的事情就是坚持。投资其实是一副重担,你要怎么来扛它,这个是很困难的。
《证券市场周刊》:是不是对巴菲特就没有这种问题了?
但斌:这种思考是不一样的。芒格推荐过一本书,里面说为什么这个民族留下来了,那个民族灭亡了;为什么有些民族发展壮大了,有些民族却变得弱小了,或者被淘汰了。我觉得这些大师从这些角度来理解投资,所以说眼界和想法是非常不同的。
关于万科、招商银行和茅台的讨论
《证券市场周刊》:你们在香港市场也有投资,主要投什么?
但斌:香港和内地两边股票差不多,主要有中石油(0386.HK)、中海油(0883.HK)、中国人寿(2628.HK)、中国平安(2318.HK)、招商局国际(0144.HK)等。
《证券市场周刊》:巴菲特也持有中石油,但很多人觉得国企不好投资。
但斌:不是,你看招商局国际,那是李鸿章当年留下来的惟一企业,有上百年的历史。中国人对中国企业的文化等各方面更了解,中国的好企业大多数还是国有企业。
《证券市场周刊》:我在2006年年初的时候看到大摩、美林的一些报告,非常看好中国市场,后来走势确实跟他们的判断是一样的。以前香港、台湾也有这种经验,就是大摩一个报告出来股市就涨,是不是说国外大行已经部分掌握定价权了?
但斌:那不是。2005年底我说中国股市的黄金时代来了,后来还公开发表过,题目叫《中国股市黄金时代来临》。而且这几年,我们一直也是这样做的,有钱就买进。当然,我这样说不是想说我们多么厉害,而是想传达一个规律性的东西。投资真正顺应的是时代的潮流,这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派团体所能决定的。另外从切身经历说,我们10块钱买招商局国际的时候,大摩的报告说不值那么多钱,但后来涨到28块钱。另外他们对中石油也老是估错。
《证券市场周刊》:关于万科我想听一下你的看法。
但斌:房地产是剩者为王的游戏!现在万科是300亿元左右市值,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长期趋势是越来越集中,香港1977年到1997年这段时间中,早期有几百家上千家房地产企业,后来就剩下一些大企业,现在香港大的地产企业两三千亿港元市值。如果说10到15年后万科还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5000亿元的市值很正常,而且房地产还有一个特点,资金密集型,谁能在资本市场很好地融资谁就发展得快,万科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证券市场周刊》:很多人都知道万科好,这样还能赚很多钱吗?
但斌:中国股市里边真正好的房地产企业估值不是很高,另外相比它的成长性就更不高。同样是房地产企业,重组的房地产企业可能30倍PE,万科才17倍,反而是这种好东西价格低。实际上大家都看好但不愿意买,为什么,赚钱少,都想一夜暴富,这给了中国价值投资者很好的机会。
《证券市场周刊》:我看过一个研究,说因为房地产企业是周转率比较慢的公司,他们实际上在资本市场的外部融资不是非常频繁,比如两年一次,对这个公司成长性的帮助不如企业本身的ROE,即使外部资金进入,因为周转率非常慢,几年增长率特别快的话,资产负债率又非常高了。
但斌:因为中国的时代背景不一样,不能简单理解这个问题。特别是亚洲国家地产企业都是大企业,不能对所有的企业一概而论。你说两年做不到,万科几乎每年都在融资,它做到了,地产企业对资产负债表的管理,确实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否定整个行业当中的那几个佼佼者。更何况中国所处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不投资这种行业会失去很宝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