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既要“微阅读”,更需“宏阅读”——答解放周末记者问

(2012-04-28 14:17:21)
标签:

阅读经典

文化

分类: 散文

 

既要“微阅读”,更需“宏阅读”

2012年5月4日   19:19-解放周末·读书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曹静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images/pub_25.gif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images/pub_27.gif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files/20120504/m_482773.jpg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images/pub_29.gif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images/pub_31.gif
  本报记者 曹静

    “五四”青年节前夕,由团市委发起的“唱响青春——2012上海青年文化风尚季”读书活动正式启动。就当代青年该如何思考“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为何读书”这三个问题,《解放周末》专访了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纪人。

    解放周末: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我国发布了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1年我国人均阅读图书、报纸和期刊分别为4.35本、100.7期、6.67期,综合阅读率为77.6%,比上一年增长0.5个百分点。对于当前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阅读状况,您怎么看?

    王纪人:现在人们的阅读特点,一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量少了;二是“浅阅读”、“快阅读”、“微阅读”较多,占据了大量的阅读时间。

    解放周末:这种“短平快”式的阅读和现在科技发展、移动阅读终端使用广泛密切相关。

    王纪人:我并不排斥用手机、电子阅读器来看书,这只是阅读的载体问题。但这种阅读多是“粗阅读”,而不是“精阅读”、“细阅读”。理想的阅读应该是交叉进行的:在“浅阅读”以外,还要有“深阅读”;在“快阅读”之后,还要有“慢阅读”;在“微阅读”之余,更要有“宏阅读”。如果只有“浅阅读”、“快阅读”、“微阅读”,那这些阅读在生命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套用一句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

    解放周末:一方面,阅读模式需要调整;一方面,阅读量应该扩大。

    王纪人:这就牵涉到“读什么书”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经典著作一定要看,不读不行。这当然是因为经典凝聚了人类最优秀的文化,在每个历史时代都可以从中有新的发现和阐释。因此必须要深入阅读,反复品味。

    解放周末:但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阅读经典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因此不少人选择了捷径——“某某读经典,我们读某某”。

    王纪人:为了更深刻地了解经典的内涵,阅读一些导读、解读性书籍还是有必要的。但现在有一些经典普及书,为了吸引眼球,不惜哗众取宠、断章取义,或无厘头地恶搞,包括一些历史史实被歪曲的例子并不少见。所以我们还是提倡尽可能地阅读原典。

    解放周末:相对经典而言,畅销书更受青年人喜爱,大家一窝蜂地阅读,争先恐后地讨论,没看过的就似乎显得很无知。

    王纪人:畅销书可能吸引眼球,但未必有益大脑。我不否认,畅销书中有一些是好作品,但也有一部分是炒作出来的,其实是速朽之作。论文化内涵、厚重程度,绝大多数无法与经典作品相比。所以,在偶像化、时尚化阅读潮流中,青年人不能趋时迎合,一味跟着销售排行榜走,而是要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自己的眼光和见解,多一些独立思考。

    解放周末:如何判断一本书是不是一本好书?

    王纪人:区分其实很简单:一本好书对阅读者的影响,是促人求真、向善、审美。我们应该多看看这样的作品。有一段时间“厚黑学”十分流行,“成功学”至今不衰,而一些极尽夸张地展现家庭纠纷、勾心斗角的文学、影视作品,现在销售量、收视率都不低。这类作品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和一夜暴富心理,但缺乏意义。真正的好书对人生观、价值观、理想、道德、信仰都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解放周末:不少大学近期也发布了图书馆借阅排行榜。文科类院校排名靠前的多是经典、专业类图书,而在理工科大学,不少玄幻小说、武侠小说广受学生喜爱,引起了一些人士的忧虑。

    王纪人:这是因为大学生有课业压力,文科学子借阅的图书和专业有关。而理科学生课业压力可能很重,于是在课外阅读中寻求消遣。其实,作为一个新世纪公民,除了专业阅读、消遣阅读以外,无论什么专业的人,都应该读一些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书籍。涉猎广泛,视野扩大,对本身的专业研究和人格建构也大有益处。

    就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我的专业是美学、文艺理论。二十多年前,接触到德国符号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过去我所接触到的“人”的定义都比较陈旧,而卡西尔提出来的“人是符号的动物”的论断令我豁然开朗。另外,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的《文化的解释》,通过田野考察和深描进行解释学的文化分析,也令人难忘。更早接触到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等,也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

    解放周末:明确了“读什么书”的问题后,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学生总觉得时间不够,没时间怎么读?

    王纪人:在我国,读书往往和考试挂上等号。读书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升学,升学是为了就业。因此,与考试、升学、就业无关的课外书都是闲书,都是“不务正业”,都是影响学习。哪怕是再好的书,老师、家长都不提倡、不鼓励读。

    就我的理解,青少年理想的阅读路径是这样的:在小学阶段,从看童书、科普读物开始起步;到初中阶段,从诗歌到小说、散文,开始接触文学经典;在进入大学以前,已经阅读了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文学著作或有其他知识积累;进入大学之后,再结合专业学习继续阅读,并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这样一路阅读下来,只要不玩物丧志、不沉湎于无谓的事情,并不会感到时间太过紧迫。

    解放周末:生命遇见经典的时间应该大大提前。

    王纪人:对。现在人们常常说“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远离经典或者过晚地阅读经典,这才叫“输在起跑线上”。

    解放周末:其实,阅读是另一种人生体验。对社会经验、人生阅历较少的青少年来说,文学作品的助益是非常大的。

    王纪人:对。因此,在上大学之前,通过大量的文学经典完成对自我修养、道德、品性的熏陶。进入大学后,多读一些理论,提高理性自觉,用经典理论解剖世界,眼前的世界就更为清晰。

    解放周末:而且,经典著作看了一本以后,其他的二三流著作就难以入眼。

    王纪人:尝过美味之后,就能自动远离那些垃圾食品。如果口味欠佳,就以为麦当劳是好东西,天天麦当劳了。

    解放周末:仅仅从这一角度而言,阅读经典都应该成为青年人的选择。

    王纪人:阅读求知是人的本性和本能。如果把人类的大脑比喻成硬盘,阅读、学习就是在不断提高内存,为硬盘“升级”。在年轻时养成阅读习惯,这一好习惯将会伴随终身。

    解放周末:关于“为何读书”,古人的说法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锺粟”。那么,您认为对当代青年而言意义何在?

    王纪人:关于这句话,可以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从功利角度而言,古代学而优则仕,埋头向学,能够改变命运,获得功名利禄,“让生活更美好”。从非功利的层面而言,书中“自有”黄金屋、“自有”颜如玉,“自有”千锺粟,这些富足和珍宝就存在于书的世界中,沉浸其中,令人获得满足,产生幸福感。除了作用于外在世界,生命需要丰富的精神滋养,需要以智慧臻于自足和完满,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