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情更长》是近期电视连续剧中精心打造的佳作,剧本编得好,导得也到位,演得更精彩,它不是目前荧屏上流行的什么穿越剧、宫廷版职场剧之类,而是回归现时代,贴近现实生活的家庭伦理剧,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真实呈现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的亲情现状:姐妹兄弟之情、父母儿女之情、夫妻之情以及婚恋状况和子女成长教育等,表达了重建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美好愿望,真切感人,发人深省。
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出发点。中国人关于“家国”的概念,“家和万事兴”等说法,都体现了对于“家”的重视。《儿女情更长》写了一个“童”姓家族的众多家庭。家长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有许多兄弟姐妹(三男三女),而由于计划生育的国策,第二代都是独生子女。剧本紧紧抓住中国家庭正由传统的家族型大家庭向独生子女小家庭过渡的特征,以及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的特征,来展开故事。剧本是从亡母的十年祭开始的,大姐想组织大家集体为父母扫墓,却因为各忙各的,几乎没有成行。实际上是因为维系家族的纽带已经濒于断裂了.而第二代则更少来往。大姐缅怀母亲在世时大家庭经常聚会其乐融融的亲情,因此立志延续这种亲情,而儿子也积极配合联络第二代,终于在磕磕碰碰中使一个正在离散中的家族重新凝聚起来。这种凝聚的过程也就是修复家庭伦理的过程,也是健全社会伦理的过程。当然,它决不是恢复家长制的统治,而是用自己的真情和无私来建立权威,以兄弟姐妹的相互沟通、理解、宽容为前提,通过互帮互助,群策群力来共渡难关,这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
《儿女情更长》虽然以写家务事、儿女情取胜,但却在家庭生活的描绘中,自然而然地将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比如家庭成员的职业和婚恋,这固然是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生活的方面.大姐开花店,没有婚史,却与一个做IT的亲生儿子相依为命,组成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单亲家庭,有知青的痛苦经历,儿子又遭遇逃婚离婚的两次打击;二姐开饭店,向兄弟姐妹融资,因此有债务契约关系,女儿断绝了与已婚富商的关系,与农村来的草根男恋爱;
三姐是心理学博士,开设心理门诊,女儿却不想考大学,一门心思想做音乐人;小弟开出租车,前妻早就跟台湾商人跑了,现在是重组家庭,后妻待前妻之子如同己出,但儿子却锒铛入狱。诸如此类丰富曲折的剧情和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扣人心弦,凸现了诸多的家庭矛盾,包括夫妻关系、代沟,子女教育,价值观,伦理观和婚恋观的分歧,新与旧的冲撞,也无不折射了现实的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儿女情更长》在家庭关系和婚恋关系中塑造了两代人中众多的人物形象,有的善良温情,有的忠厚老实,有的尖酸刻薄也不乏真情,有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有的娇气十足,不知深浅,有的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中至少有十几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熟悉的陌生人,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足见主创者的功力和对生活的熟悉度。
《儿女情更长》是对中国家庭现状的一次集大成式的出色的展示,它对“家”的强调和重建家庭伦理的创作意图颇有现实意义,它有自己的情感导向和伦理取向,是一部积极,乐观,向上的作品。与此同时,它并不回避这种重建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由于过度的热情和众声喧哗可能造成的某些伤害。亲情不应过多干涉每个小家庭和家庭成员的独立自主和自我选择,才是健康理性的家庭关系。随着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将成为的中国家庭的主体形态,家族式的家庭将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历史和电视剧都将翻开新的一页.但亲情仍应永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