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分析案例:《爱,是不能忘记的》下

(2007-01-11 23:30:46)
分类: 评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篇小说的真正主人公是作者自我陛下,她在无意识中把自我分裂为母女两代人的形象,就像梦的工作那样进行乔装改扮、转移改制一番,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表现,宣泄自己隐蔽的感情,释放被深深压抑了多少年的病症,以得到心理上的治疗。所以这篇作品的原始动机实为自己而作,或为自己心目中的他而作。前一点已经明白无误,需要稍稍解释一下的是后一点,因为在现实中她无法向心目中的他宣泄自己的感情,因此便利用自己的特长,即通过写作来一吐衷曲。这不仅表现在作品中借钟雨的日记处处对男性主人公吐露着近于崇拜的感情,(如“那头白发生得堂皇而又气派!他给人一种严谨的、一丝不苟的、脱俗的、明澄得像水晶一样的印象。特别是他的眼睛,十分冷峻地闪着寒光,当他急速地瞥向什么东西的时候,会让人联想起闪电或是舞动着的剑影。要使这样一对冰冷的眼睛充满柔情,那必定得是特别强大的爱情,而且得为了一个确实值得爱的女人才行。”)诉说那种铭心镂骨的爱。而且她还在艺术幻想中“杀死”了自己和她所钟情的男人,求得天国中的结合:“现在我却希冀着天国,倘若真有所谓天国,我知道,你一定在那里等待着我。我就要到那里去和你相会,我们将永远在一起,再也不会分离,再也不怕影响另一个的生活而割舍我们自己。亲爱的,等着我,我就要来了……”生的本能(本能属于生的本能)不能实现,就产生死的本能,目的仍然是在另一个世界实现生的本能。这种梦幻,也表现了不能得之,必欲杀之的潜在心理。通过这类宣泄,欲望在梦想中得到了补偿和满足。

    这里尚需略略提及的是,作品所释放的情结近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作为恋母情结对应物的恋父情结。尽管我不同意弗洛伊德牵强地套用俄狄浦斯或埃拉克特拉情结,但恋母或恋父的倾向确是在人们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作者很早失去了父亲,没有充分享受到父爱。因此这种需求很可能转移到一个比自己年长许多的男性对象身上。而且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有高度科学文化修养的知识妇女来说,当她发现在同辈人中难觅知音时,也必然会倾心于令自己崇拜的年长男性。作品中女儿珊珊的一段叙述似乎值得重视:“现在回想起来,他准是以他那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动了母亲的心。那强大的精神力量来自他那成熟而坚定的政治头脑,他在动荡的革命时代的出生入死的经历,他活跃的思维、工作的魄力,文学艺术上的素养……对了,她准是崇拜他。她说过,要是她不崇拜那个人,那爱情准连一天也维持不了。”如果联系作者的经历,我们就难以否认这种感情确实具有某种埃拉克特拉倾向了。

    在这篇小说中,想象的作用代替了现实的作用。然而想象毕竟是想象,现实终究是现实。幸福属于敢于向命运挑战,向现实抗争的强者,不必等待天国,而要在地上去争取。仅就这一点,我们就可看出这篇带有自我表现性质的短篇小说的意义和局限。无论怎么说,作者在写这篇小说时的理智是清醒的:“说到底,这悲哀也许该由我们自己负

责。谁知道呢?也说不定还得由过去的生活所遗留下来的那种旧意识负责。”也许正是这种较为清醒的双重否定,使作者终于在现实中走向了彼岸,以喜剧告终。仅此一端,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潜意识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文明的社会毕竟是要靠理智来建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王安忆印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