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傅天琳在诗坛上的位置好像一直就没有被动摇过。她不断在摸索自己的创作之路,作品越写越好,而她的许多作品还是和早期一样,无论是题材、意象还是精神气质,都与她曾经劳动过十九年的果园保持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没有第二个人比她更合适使用“果园诗人”这个称呼。“果园”已经成为诗人傅天琳的重要标签,也是她的诗歌精神的重要源泉。
傅天琳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带着诗集《绿色的音符》走向诗坛的,这部诗集以清新、自然、朴素的风格受到读者的喜爱,曾经获得过第一届全国新诗(诗集)奖(1979-1982),这个奖项后来演变为“鲁迅文学奖”的诗歌奖,或者说是“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前身。在那以后,她创作过许多其他题材和主题的作品,包括大海、行旅、域外体验、儿童情怀,也写过不少优秀的散文,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果园”。在世纪之初,因为家务原因,她停下了诗笔,在诗坛上几乎见不到她的影子。熟悉她的人都为她可惜,也期望她能够早日“归来”。停笔数年之后,她从2004年起重新开始诗歌创作,这些新的作品,感受更全面,体验更深刻,表达更成熟,几乎所有作品都可以称为好作品,其中就包括了她的以果园生活为题材的新作。
傅天琳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交给了果园。果园曾经带给她宁静,也带给她委屈甚至屈辱,但更多的是带给她思考、启示,甚至带给她认识人生及其价值的态度和方式。这样的影响是终生的,深入骨髓的。她曾经在1998年12月出版的《傅天琳诗选》的序言中说:
我没有学历, 15岁去了一个农场,
在那里开荒种树十九年。十九年, 决定了我的一生。
漫山桃红李白, 而我一往情深地偏爱柠檬。它永远痛苦的内心是我生命的本质, 却在秋日反射出橙色的甜蜜回光。那宁静的充满祈愿的姿态,
应该就是我的诗。
做人做诗, 我都从来没有挺拔过, 从来没有折断过。我有我自己的方式, 永远的果树的方式。果树在它的生活中会有数不清的闪电和狂风,
它的反抗不是掷还闪电, 而是绝不屈服地把一切遭遇化为自己的果实。
作为诗人,影响了一生的经历一定会成为她诗歌的主题和气质。傅天琳新近创作的作品被编为《柠檬叶子》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从这个书名就可以看出诗人持续不断的果园情结。在各种水果中,诗人历来偏爱柠檬,早在1977年,她就写过题为《柠檬》的短诗:“那些年/柠檬是最被人鄙弃的了/没有成熟是涩的/成熟了是酸的/多像是厄运的象征/就连小偷/也不屑于看它/其实/那是人们的食橱里/没有糖”,在诗人的感受中,这种水果,无论是没有成熟还是成熟了,都是不讨人喜欢的。在当时,她感受人们不喜欢它的原因似乎比较简单,是因为“没有糖”,因此无法改变它的滋味,或者说无法提升它的美味。在诗中,诗人也像当时的许多诗人那样把对外在物象的感受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把柠檬和“厄运”结合起来,这既是一种创作的方式,也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思考。
三十一年之后,傅天琳早已离开了她曾经劳动、生活的果园,但果园生活、果园意象仍然回响在她的生命流程中。2008年11月,傅天琳创作了一首《柠檬黄了》。相比于《柠檬》,《柠檬黄了》篇幅要长许多,抒写的感受要深沉、开阔许多,表达上要内敛、精致许多,但它仍然是诗人对于自己人生经历、体验的诗意书写,只是这种书写更成熟,更富有浓郁的诗意和令人惊喜的启迪。
“柠檬”和“黄”是《柠檬黄了》这首诗的核心意象。诗人通过它们抒写的是成熟的果实,也是对成熟的人生的诗意把握。在这里,“柠檬”已经超越了自然的水果,变成了诗人心目中的生命历程的象征,“黄”则象征成熟,象征收获。从青涩到黄熟的过程,就是生命成长、发展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感悟、诗化就是对生命的总结和评价。这样的评价只有经历丰富、感受敏锐的诗人才能够获得。对于和果园命运相系近二十年的诗人傅天琳来说,完成这样的诗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诗的开篇,诗人就首先表达了她对“柠檬”的成熟的一种态度,“柠檬黄了/请原谅啊,只是娓娓道来的黄”,以平静的口吻表达了对于成熟的看法,不是那种热烈的、激动人心的、风风火火的成熟,更不是惊世骇俗的成熟,换句话说,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悟和总结是以很低调的方式开始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黄”、怎样的成熟呢?诗人接着写道:“黄得没有气势,没有穿透力/不热烈,只有温馨”,“它就这样黄了,黄中带绿/恬淡,安静。这种调子适宜居家/柠檬的家结在浓荫之下/用园艺学的话讲:坐果于内堂”,这属于很普通的生命的成熟,是默默地、静静地成熟的。
这种安静是自我修养的过程,也是自我完善的结果。诗人是这样感受“柠檬”的心态和成熟过程的:
它躲在六十毫米居室里饮用月华
饮用干净的雨水
把一切喧嚣挡在门外
衣着简洁,不懂环佩叮当
思想的翼悄悄振动
一层薄薄的油脂溢出毛孔
那是它滚沸的爱在痛苦中煎熬
它终将以从容的节奏燃烧和熄灭
哦,柠檬
“柠檬”是孤独的,但它不寂寞。它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修炼,独自芬芳,独自成长直至成熟。成长与成熟的过程并不如它最后的安静那样轻松,它有“滚沸的爱”,那是自爱,也有对于促成它成长的环境的爱,但它也必须面对“痛苦”,不过,因为有“思想的翼悄悄振动”,它最终在痛苦的煎熬中,超越了自己,超越了一切。“从容的节奏”是它自己的节奏,正是这种不受外力左右的节奏,促成了“柠檬”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目标“燃烧和熄灭”。“哦,柠檬”是一种感慨,语出随意却发自心底,体现了诗人对这种很普通但也很独特的果实的欣赏与赞美,进一步说,体现了诗人对逆境中不低沉、不堕落、不放弃的精神的一种真切的心理回应。
在果树中,柠檬树是极其普通的,但在诗人眼中,它也是“最具韧性”的:
从来没有挺拔过
从来没有折断过
当天空聚集暴怒的钢铁云团
它的反抗不是掷还闪电,而是
绝不屈服地
把一切遭遇化为果实
这个诗节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诗人自述的分行排列。诗人与柠檬的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一斑。柠檬树很平常,但平常中却蕴含着一种自我独立的品格,并由此生发出一种面对苦难的达观态度。面对外在的种种苦难,它并不是没有反抗,它的反抗不是以那种对立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和态度,“绝不屈服”地把苦难默默地消化,转化为果实。在这里,诗人对柠檬树的内在的自我完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是对人生的某些遭际和如何面对这些遭际的态度的诗意概括。诗篇所包容的内涵由此而无限扩大了。
苦难过后,柠檬黄了,成熟了,“满身的泪就要涌出来”,但“它依然不露痕迹地微笑着/内心像大海一样涩,一样苦,一样满”。不大喜,不大悲,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按照自己的方式体会,苦与涩都深深地包藏,而流露出来的是“不露痕迹的微笑”,这是一种大度、大气的人生写照,也是诗人的一种人生态度。
“柠檬”黄了,成熟了,诗人也因此感悟到时间的公正。在这里,诗人的时间意识使诗的境界得到了更高的提升。时间是最公正的检察官,无论是对于人生还是对于艺术,都是如此。能够敏感于时间的人是最能够理解生命及其创造、价值的人。诗人往往属于这个人群中的重要成员。
没有比时间更公正的礼物
金秋,全体的金秋,柠檬翻山越岭
到哪里去找一个金字一个甜字
也配叫成果?也配叫收获?人世间
尚有一种酸死人迷死人的滋味
叫寂寞
即使在时间的流程中,即使经过了太多苦难的煎熬,成熟的“柠檬”仍然还是“柠檬”,很普通,尤其在人世间,人们还是要小看它,瞧不起它,认为那不算什么“成果”,不是什么“收获”,于是诗人深深感悟到人世间其实更复杂,即使包含苦难的果实,也必须面对“一种酸死人的滋味”,那种滋味就是“寂寞”,是无人理解的寂寞,无人接受和认同的寂寞。在这里,诗人已经把“柠檬”的命运提升为和“柠檬”一样经历苦难的人的命运。诗的境界也因此而开阔起来。
不过,诗人之所以偏爱“柠檬”,歌颂“柠檬”,是因为“柠檬”的品格:
而柠檬从不诉苦
不自贱,不逢迎,不张灯结彩
不怨天尤人。它满身劫数
一生拒绝转化为糖
一生带着殉道者的骨血和青草的芬芳
就像它的成长过程必须经历无数风月雷电而默默承受一样,诗人在这里其实只是对“柠檬”的品格进行了更具体的书写,更明了的提升,“拒绝转化为糖”,拒绝逢迎恭维,充满自尊与自爱,这也许恰好是“柠檬”总是面对苦难,总是被人忽略的主要原因,而这,正是“柠檬”之为“柠檬”的本质之所在。在早期的《柠檬》中,诗人认为人们之所以不喜欢“柠檬”是因为“人们的食橱里/没有糖”,她感悟到的原因是外来的,被动的。而在这首诗里,是“柠檬”主动地“拒绝转化为糖”,角度的变化,体现了诗人对人生认识的深入,对艺术感悟的细腻和对“柠檬”个性特征把握的更加准确。在她看来,在“柠檬”生长、成熟的过程中,主体的因素比客观原因更为真实、重要,其实人也是这样。
在诗人那里,品性独立的“柠檬”却是高贵的,像“带蒂的玉”,它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方向,自己的品格,因而它的“黄”,虽然不那么显眼,只是“娓娓道来的”,“绵绵持久的”,但它却拥有自己的“审美和语言”,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对于《柠檬黄了》这首诗,仅进行这样的文本解读似乎还是不够的。在诗中,“柠檬”其实只是一个象征,象征那种有着“柠檬”一样的命运、具有“柠檬”一样品性的人。更具体地说,在这里,“柠檬”其实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是一种生命的自况。傅天琳的青春岁月和果园紧紧联系在一起,她对人生的感悟和果树、水果紧紧联系在一起,是那些果树和水果给了她人生的启悟,她又由此来反观自己的人生。在傅天琳的真实生活和诗歌创作中,“柠檬”和诗人都是合为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在前面,我们引用了诗人对自己的人生和诗的自我总结,其中有这样的说法:“做人做诗,
我都从来没有挺拔过, 从来没有折断过。我有我自己的方式,
永远的果树的方式。”读完这首诗再回味这些话,仿佛她的《柠檬黄了》就是对这种自我人生总结的艺术化处理。因此,欣赏这样的诗,我们不但是在欣赏诗人创造的美妙的诗篇,美好的境界,其实也是在欣赏诗人,欣赏她追求平淡、真实但不屈服的品格,欣赏她化苦难为动力、化遭遇为果实的人生态度和方式。在傅天琳的诗中,苦难意识是很明显地暗含其中的,但她总是以自己的内在的力量将这些苦难的轮廓模糊化,将这些苦难的影响轻浅化,而是流露出独立而坚韧的承担,流露出柔弱但不可侵犯的坚强。
这样的感悟和体验在傅天琳的诗里随处可见。2006年12月,在她进入六十花甲的时候,诗人曾写过一首诗叫《花甲女生》。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的乐观与开朗。诗人写道:“一大早我就敞开胸怀/从里到外推开六十道门/放出六十只雀鸟飞向山林/一大早就开始清扫/全身挂满消毒水,塑料袋/我要清扫整整六十年的垃圾”,诗人其实是在总结和反思自己过去的人生经历。她由此感觉到:“现在,空旷的屋子盛满光明/我把客人请到沙发坐下/客人就是我自己。我说喝吧/这杯柠檬水,六十年才慢慢泡淡/化解了所有的酸,所有的苦/流下满口芬芳。”还是“柠檬”的滋味,但诗人从中品到的是“芬芳”。这种提升是诗人人格精神的升华。诗中有这样一节:
你属草木
上天赐你一双不具攻击性的植物的手
柔而不弱,贫而不贱
掩映在盘根错节的紫藤中,注定
只能探寻泥土、石头和飞鸟的踪迹
与一只甲虫亲密对话
这实际上是诗人对自己的人生的全面总结,其格调和《柠檬黄了》差不多。在诸多苦难包围的人生历程上,诗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就是诗的世界,就是“柠檬”那样面对苦难而独自成熟的世界。诗的世界使诗人避免了无谓的牺牲和不可自拔的沉迷。相比于早期的《柠檬》的青涩和理念化特点,《柠檬黄了》无论是感受还是表达,都要成熟许多,丰富许多。善于和生命、艺术的发展一同进步的诗人,其创造力也是惊人的。在20世纪的女诗人中,我特别看重郑敏、傅天琳在创作力方面的超群之处,一个善于思考,一个敏于感悟。
傅天琳一直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她似乎从来就不是很自信,无论是对于诗还是对于所做的事情,就像柠檬树那样总是荫蔽于群林之中。这恐怕和她在人生历程上经历的苦难有关。但是,因为有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目标,所以她没有停下来,而且创造了独特的面对苦难、书写苦难的艺术方式。这种经历造就了傅天琳眼光向下、感觉向内、精神向上的人生态度,也造就了她的诗历苦难而获升华、历地狱而达天堂的独特的境界。由于诗与人的不可分,再加上傅天琳是一个善于随时反思自己的诗人,一个充满童心的人,她甚至渴望回到三岁去,“用三岁的笑声去融化冰墙/用三岁的眼泪去提炼纯度最高的水晶//我们这些锈迹斑斑的大人/真该把全身的水都拧出来/放到三岁去过滤一次”(《让我们回到三岁吧》),这是一种不断求新求纯的追求。我们可以认为,只要她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现实中还存在矛盾、冲突、苦难和可以期待的美好,傅天琳就会继续创作,奉献她对于人生的更为深度的体悟。
2010年6月23-25日,重庆之北
附:
柠檬黄了
傅天琳
柠檬黄了
请原谅啊,只是娓娓道来的黄
黄得没有气势,没有穿透力
不热烈,只有温馨
请鼓励它,给它光线,给它手
它正怯怯地靠近最小的枝头
它就这样黄了,黄中带绿
恬淡,安静。这种调子适宜居家
柠檬的家结在浓荫之下
用园艺学的话讲:坐果于内堂
它躲在六十毫米居室里饮用月华
饮用干净的雨水
把一切喧嚣挡在门外
衣着简洁,不懂环佩叮当
思想的翼悄悄振动
一层薄薄的油脂溢出毛孔
那是它滚沸的爱在痛苦中煎熬
它终将以从容的节奏燃烧和熄灭
哦,柠檬
这无疑是果林中最具韧性的树种
从来没有挺拔过
从来没有折断过
当天空聚集暴怒的钢铁云团
它的反抗不是掷还闪电,而是
绝不屈服地
把一切遭遇化为果实
现在,柠檬黄了
满身的泪就要涌出来
多么了不起啊
请祝福它,把篮子把采摘的手给它
它依然不露痕迹地微笑着
内心像大海一样涩,一样苦,一样满
没有比时间更公正的礼物
金秋,全体的金秋,柠檬翻山越岭
到哪里去找一个金字一个甜字
也配叫成果?也配叫收获?人世间
尚有一种酸死人迷死人的滋味
叫寂寞
而柠檬从不诉苦
不自贱,不逢迎,不张灯结彩
不怨天尤人。它满身劫数
一生拒绝转化为糖
一生带着殉道者的骨血和青草的芬芳
就这样柠檬黄了
一枚带蒂的玉
以祈愿的姿态一步步接近天堂
它娓娓道来的黄,绵绵持久的黄
拥有自己的审美和语言
2008年11月
选自傅天琳诗集《柠檬叶子》,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