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悟境是什么*十牛图颂

(2010-05-19 18:13:31)
标签:

台湾

圣严法师

禅的开示

悟境

廓庵师远禅师

十牛图颂

杂谈

分类: 禅*静坐*灵修

悟境是什么

一、十牛图颂

 

所谓十牛图,就是以十幅图画,表现一个修行者,像一个牧童一样,如何把自己的本来风光或露地白牛----天然妙心或般若佛性,显现出来,把烦恼执着逐渐克服,发挥自然妙用的化世功能.这虽不是每一个修行者,都会经过或必须的十个阶段,但已可以由此而略知修行过程的一些消息。

 

一、寻牛:

http://www.idot.ws/member/kouitsu/ext/ext51.jpg

图中画着一个人,手里拿着牛绳,奔向郊外,寻找他的牛,但他尚不知牛在何处,此是吾人发觉了自己被困于烦恼虚妄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的自性之牛,也就是对于见性开悟的事,已经有了追求向往之心,开始用心修行的阶段。其颂文,即是用心修行的情况,是这样的:

 

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在这阶段的修行者是很苦闷,很急躁的。往往会发现比未修行进的烦恼更多。

 

二、见迹

http://www.idot.ws/member/kouitsu/ext/ext52.jpg

图中的人,渐渐发现了他的自性牛的足迹,此系吾人在看经闻教,依经解义之后,确信自己必有尚未发现的佛性在,更会修行之中,感觉到自己决定有开悟见性的可能。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这是说在水边林下苦修苦参之后,时断时续的妄想心,渐渐平静,便相信自己在妄想心完全断绝时,自性之牛,定然显现。

 

三、见牛:

http://www.idot.ws/member/kouitsu/ext/ext53.jpg

图中的人,循着牛迹的方向走去,听到了牛的鸣声,也见到了牛的后半个身子,显现在一棵大树的侧面。此即依照正确的方法以及正确的知见修行之后,达到了见到自性之牛的目的;但尚未能掌握控制这个开悟见性的情况,只要稍有干扰,这条清净无染的心牛,又会被妄想杂念的草丛及树林所遮掩起来。颂文是: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难画成。

 

这是说,妄想杂念渐少渐灭,心念宁静,渐渐清明,所以毫无疑窦地自信已见到了自性之牛;但对这条牛的面貌,尚无法清楚地看得分明,而且随进尚有再度被它走失的可能。

 

四:得牛:

http://www.idot.ws/member/kouitsu/ext/ext54.jpg

图中的人,已把绳索,牵住了牛;但是牛性还是很野,企图挣脱牛索的控制,所以牵牛人必须以鞭策和调服。这是说修行者虽已亲自证悟了自性的全体,但其由于烦恼的习气以及环境对他的诱惑与影响,仍然存在,唯恐再度回复到未悟之前的情况中去,所以要更加精进地策励用功。颂文是: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这是说用尽了力气来修行,好不容易总算是开了悟,见到了自性,但是仍有强大的烦恼潜力,一时间不易清除,好像是从烦恼的深谷之底,好不容易爬上了高山的顶上,有时候仍有烦恼的烟云,笼罩到你的停身之处一样。

 

 

五:牧牛:

http://www.idot.ws/member/kouitsu/ext/ext55.jpg

图中的人,小心翼翼地拿着牛鞭,握着牛索,控制着一条野性未服的牛,如有一个疏忽,这条牛仍有走向路边的田地偷吃几口庄稼五谷的可能。此是说明吾人在开悟之后,不可掉以轻心,不要太高兴,必须小心谨慎的继续不断地,去做调伏烦恼,收摄妄心的工夫,否则,烦恼未除,随时仍会有贪、嗔、痴等的事情发生。颂文是: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如果不能以戒慎恐惧之心,来照顾自己已经得到的悟境,很可能仍会回到旧日的烦恼之中;如果把自己已利民的悟后心境,照顾得很好的话,戒律的规定与禅定的功力,便会自然而然的,成为修行者的日用物了。

 

 

六:骑牛归家:

http://www.idot.ws/member/kouitsu/ext/ext56.jpg

图中的人,骑在一条已经驯服的牛背上,将牛索轻松地系在腰间,双手拿着横笛,吹奏着悠闲的牧曲。这是说明经过一段时日,做完调心的功夫之后,烦恼妄想,已经完全被修行者调服,心头不再有染污的妄念蠢动,乃是一片纯和明朗的景像,渐渐地要回到纯净无染的心境中去了。颂文是: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修行者到了这个阶段,渐渐走向不生不灭的老家,一路上心中明明白白地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身心和自然环境的存在,那些经过五官而被他感受到的每一种事物,无不充满着用语言无法形容,也不必用语言来描述的佛法深意,真是有情无情皆吐广长舌相,有声无声无非天鼓妙音。

 

 

七:忘牛存人:

http://www.idot.ws/member/kouitsu/ext/ext57.jpg

图中的人,已经回到自己的老家,忘却了他曾经骑过的牛,非常自在的舒适地坐了下来。也就是说,修行者到了这个阶段,已经住定,无烦恼,无是非,无妄心可调,那个可调的妄心已经不见,真的已到了《六祖坛经》所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腿卧“的程度。此时,烦恼心没有了:没有烦恼的那个人,他虽已经没有外境和内境的分别,也没有烦恼和菩提的执着心,但他尚清清楚楚地觉得有个主观的自己存在。颂文是:

 

骑牛人已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自性本来清净,一旦妄想心消失之后,清净的自性立现,既是绝对清净便无一物可见,所以当自性呈现之后,自性这样的东西是不可名状的,因为普遍地存在于内及外,正如鱼在水中,不觉有水,人在空气中,往往忽略了空气的存在。此时无妄心之牛可牧,所以变成了心中了无一事可作的人。

 

 

八、人牛俱忘:

http://www.idot.ws/member/kouitsu/ext/ext58.jpg

图中只画一个圆圈,圈中空无一物,牛不见了,牧牛的人也不见了。牛是自性,人是体验到自性的修道心,既体验到自性的普遍存在,便消失了对于自性的相对之感受,进入绝对的完全统一的心态时,个别的主观意识也跟着消失,所以既不见牛,也不见人,无宾无主,宾主浑然一体,那只是一种充实,满足,究竟,彻底地存在。凡夫圣者无踪迹,众生与佛悉皆空,没有烦恼可断,也无菩提可成。颂文是:

 

鞭索人牛俱属空,碧天寥廓信难通;

戏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这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阶段,没有信息可以互通,因为根本用不到心思度量,也无法用心思度量来表示它和说明它,名为不可思议的境界。

 

 

九、返本还源:

http://www.idot.ws/member/kouitsu/ext/ext59.jpg

图中画着一尘不染的翠竹与黄梅,青山与绿水,表示从绝对统一的定境,返照现实的生活,心虽不动而智力湛然明澈,朗照一切而不为任一事物动烦恼心。春来百花烂漫,秋到千山红叶。月白风清,心如明镜,映照万物,而不变其清净的自性。一切万物,亦无非是本然清净的诸佛法身。颂文是: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阉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图中有客观的景物,没有主观的人,虽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却已不是未曾用功修行之前所见的山和水,山和水虽然仍相同,却已没有会被山水景物打动心念的“自我”了。既已不会因了声、色而动分别执着的烦恼妄心,所以如聋如盲,视可见却不动心,听可闻而不动心,食知其味而不动心,庵前庵后的花红水绿,也只是自然景物的自然存在,既不拒之于心外,也不纳之于心内,此即面对森罗万象,于心了无挂碍,所谓解脱,所谓自在,由此可以略窥消息。

 

 

十、入尘垂手:

 http://www.idot.ws/member/kouitsu/ext/ext50.jpg

图中画一个洒脱自在而提着一只布袋的和尚,面对着一个瘦弱贫苦的乞丐,和尚作布施,乞丐求布施。这是说明修行者于成就了道业并且得到解脱自在之后,便会自然生起广度众生的大慈悲心,这是向上自求解脱之后的必然结果,不假意志,不循理想,不是为了什么使命,只是自然而然的从个人的修行生活之中,走向协助他人的行动中去而已,所以其本身不名为救世化众,只是一种出自天真的游戏三昧。颂文是: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这完全是一幅表现天真自然,洒脱自在,不拘形式,不着俗仪的神通妙用和图画,脱俗而不厌俗,入俗而不着相,充满了大解脱,大慈悲,大智慧,大神通的活力。禅宗不以一般所说的神通为然,但是你如一旦能从烦恼的束缚之中,得到连根拔除的大解脱之时,不着一切人我,善恶,凡圣,染净等的分别相之际心得自在,身体也会自在,身外的一切也会由你自在的转变它们。所以,顽石能够点头,枯木真会开花,这不是神仙的咒术,也不用神通的秘诀,仅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

 

 

这以上的十牛图,所表现的悟境的阶段及其现象,是根据图形及颂文而作的叙述,大致可供渴望知道悟境是什么的读者作一个参考,事实上的开悟层次,乃是因人而异的,十牛图所示的,不一定就是一个标准的次第。因为每次的悟境程度都差不多,只是一次又一次地重温以前曾经得过的经验;有的人初悟与再悟,就有了浅与深的感受;多数的人初悟不会太深,有些善根深厚,根机很利的人,初悟就可能悟得相当的深。

 

 

 

二,太虚大师的悟境

 

太虚唯心(1889-1947)未以禅者自居,实际上他是从事于教义的宏扬以及教育僧青年的工作者;但他之所以成为一代的大师而能为法忘躯,奔走呼吁,席不暇暖,就是因为他在修证上有了经验的缘故。现在试举太虚大师的三次悟境如次:

 

在他的自传中,当他十九岁那一年(1909),他在慈溪的西方寺,阅读大藏经的《大般若经》而得到的悟境如下:

积月余,大般若经垂尽,身心渐渐凝定。一日,阅经次,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刹,焕然炳现,如凌虚影像,明照无边。坐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

 

因此,他又取《华严经》阅读,恍然觉得《华严经》所说,皆是他自己心中现存事物的境界。伸纸飞笔,随意抒发,每日数十张纸,累积千万字,自此,所有有关禅宗语录带给他的疑难而不可解释的问题,此时一概冰释,心智玲珑透脱,了无滞碍。以往所学的佛教教义,以及教外的世俗,知识,文字,均能随心活用。

 

2、在他二十八岁那一年(1916),又发生了一次悟境,据他的年谱所录,看来应比第一次的更好:

是年冬,每夜坐禅,专提昔日在西方寺阅藏时悟境,作体空观,渐能成片。一夜在闻(普陀山)前寺开大静的一声钟下,忽然心断。心再觉,则音光明圆无际。从泯无内外能所中,渐现能所内外,远近久暂,回复根身,座,舍的原状。则心断后已坐过一长夜;心再觉,系再闻前寺之晨钟矣。心空,际断,心再觉,渐现身,器,符起信(论),楞严(经)所说。从此,有一净空明觉的重心为本,迥不同以前但是空明幻影矣。

 

3、当他三十二岁那年(1920)的十一月十四日的晚上,编完《楞严经讲义》,“此夕旋闻稍坐,忽觉楞严义脉,涌现目前,与唯识宗义相应。”

 

如果将太虚大师的三次悟境,与十牛图的阶段层次相比,便很难明确地指出,究竟如何的配合,才算恰当。第一次的悟境中,虽然时间的感受非常的轻微短暂,空间的感受却更为明显广大,而且在那无际的空间中,尚有像《华严经》中所说无量刹土的凌虚影像,及明照无边的湛湛灵光。只能说,此时的太虚大师,已得一心不乱,由一心的定境而显映出无边的空间,却好象是失去了时间;时间的感受,不是完全没有,只是极为快速。这是相对的,空间的感受愈辽阔,时间的感受便愈短促。由定境而见到光明无际,身心轻安愉悦,这是必然的现象。可见此次的悟境,尚不是“无心”,所以不能算深悟。

 

第二次的悟境,“心空际断”,也就是当他对时间与空间的感受,完全中止,再恢复到他的感觉世界时,已经过了一长夜,是见到本然自性而到达“无心”的程度了。从此,太虚大师,才有一个非常清净,非常光明的重心。作为他为人处世的依据或原动力。真正改变了他的气质,净化了他的人格,使他完成了一个伟大僧侣的模范。

 

第三次的悟境,是从静中得到的一种智慧力,因为他已有过定境及悟境,凡须要用直觉的观照来决断和判别的时候,自然会有所谓神来之笔似的思潮涌现,但那现象的本身,并不是定,也不是悟。

 

悟境是因了修行者的功力不同和根器差殊而有千差万别,不可以某一个人的经验,作为衡量一切人的尺度。但其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当悟境显现之后,他的自我中心的自私,骄傲,自卑等的心理现象,必定会相对地减少,最好少到不但他人感觉不到他有烦恼,连他自己也很少感觉到他还有这些烦恼。通常的修行者,并未见性开悟,仅是将散乱的妄心,暂得到片断时光的休息,甚至尚未得到一心不乱的阶段,便有见到光明,感到轻快,不期然而然会流泪哭泣,或啼或笑,有一种已经从烦恼中得到了解脱的错觉,自以为已经开悟,已经见性,或者自以为已与唯一的神亲自交通,乃至已是唯一的神的全部了。因此而意味到自己即是上帝,或是上帝的化身,或是上帝的使者,负有救世的使命。像这一类的修行者,个人的自私已消失,神性的自大和骄傲却代之而起,至少也会感觉到他们自己不是凡夫,应该已和凡夫有别的心会油然而生。像这种情况,以禅的立场而言,决定不是见性的悟境,最多只是定境,甚至连初禅的程度也未近。

 

 

PS:此文为本博手工摘要自台湾圣严法师<禅的开示与体验>,圣严法师于2009年2月3日下午4时圆寂,享寿80岁。出身江苏贫农之家的圣严法师自喻为“风雪中的行脚僧”,被喻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曾获选“四百年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承继汉传佛教禅宗临济、曹洞二法脉的圣严法师,致力“人间佛教”,以“心灵环保”为核心理念,号召追随者“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在此向尊敬的老法师致敬,净土不远,就在心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慈经唱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