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卷的答案说明教材的矛盾定义不严谨

(2021-02-03 08:54:19)
标签:

孙氏常识

矛盾观

语言逻辑

分类: 高考政治试题打假与教材打假

现行教材《生活与哲学》与《哲学与文化》两本教材给“矛盾”下的定义是一样的: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67页35页)这个定义与笔者见到的30多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等哲学教材的定义有明显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给矛盾下的定义是: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即对立统一。(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2009年版。119页)

李秀林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给矛盾下的定义如下:

作为唯物辩证法的范畴,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或者说,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8页)

不难看出,中学教材的定义的矛盾只有“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不包括“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学教材的这个定义是编者的独创还是源自其他的高校教材,笔者无从得知,但是,从2014年天津高考试卷第12题(3)的答案可以看出现行教材的缺陷,原题如下:

天津卷的答案说明教材的矛盾定义不严谨

官方公布的答案截图: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6siaDu3vwrQ4sDzlfU9q0b0BKfwZBQfib2ZpZBia6F2S4U2sAT7AFUicZWzwgQctpg0foicuIo9nQKISCFw6hfjxMw/640?wx_fmt=png

 

从上面的答案不难看出,命题者是把“机器人”与“人”当成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按照中学现行教材中矛盾的定义矛盾是“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不知道“机器人与人”这个矛盾是哪个“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其次,如果“机器人”与“人”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用现行教材矛盾“同一性”的两层含义却解释不通: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教社2018版55页

按照教材的两层含义的内容,任何人也无法解读“机器人”与“人”的“同一性”,因为没有人机器之前人类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不可能“以机器人的存在为前提”;在任何情况下,机器人与人也不会“相互转化”。

这应该可以证明教材“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不但无法确定是哪个“事物的内部”,也无法解读“同一性”。


笔者认为,现行高校教材普遍采用的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还是比较严谨的,尤其是毛泽东主席的《矛盾论》中,把事物内部的矛盾称之为“内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称之为“外因”,就更为精准了。《生活与哲学》在综合探究部分的内容中也出现了下面的内容:

……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84页

也就是说,中学教材也承认“外部矛盾”的存在,那就与教材的定义“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不一致了,从逻辑学上,这应该是一种“自相矛盾”吧。

 

按照内因外因的分类,机器人是人类为了解决面临的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力缺乏等问题而发明的,机器人对人的影响,属于一种“外部矛盾”,机器人的使用(一事物)对人(一事物)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这两方面才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天津这道试题的设问要求“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机器人与人的关系”,根据材料,实际上就是分析“‘机器人的使用’对人的作用(影响”,命题提供的答案也没有涉及“人对机器人的作用”,因此我们只要分析机器人使用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一分为二看问题),就可以了。

关于这道试题,笔者曾在《高考命题者把自己“考倒”说明了什么》(发表在2015第5期《湖北招生考试》),下面是相关的部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6siaDu3vwrQ4sDzlfU9q0b0BKfwZBQfibYWPg8cFtO2hfVFkKrGvGDATWwPI5cyiazpdc1SQPwJpGrBnu3g3btrQ/640?wx_fmt=png


 

笔者多次表示,把两个事物理解为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存在矛盾关系)的两个事物当成“矛盾双方”是不合适的,天津这道高考题的答案不能自圆其说,应该可以作为有说服力的证明之一。

希望本文对理解矛盾的含义、对于理解“矛盾双方”有所启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