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天津拥有大量的相声小剧场,全国各地小剧场相声也很风行,这是一个双刃剑的事情,是否鼓励还是管制?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只有竞争才能推动行业。从艺术角度来看,这无疑降低了艺术水准,赢得更大市场份额。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换个角度也许不矛盾,主是要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已。相声发展和时代是紧密相关,这个时代显然不是当年文革末期,相声市场百废待兴,而这个时代则更加残酷和现实。相声演员首先解决是吃饭问题,再去解决艺术问题,如果连吃饭问题解决不了的话,演员只能选择放弃,这对相声发展不会是件好事,会导致人才匮乏,断代严重。关于嘻哈包袱铺在相声事业发展中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在万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本质。也就是说先吃饭,在去考虑艺术。先要市场的竞争,在竞争中优胜劣汰,那么做为团体本身就会在艺术上和运营上下大功夫,如果不去努力,必然会被淘汰。而嘻哈包袱铺在市场竞争中,选择了退步原来是向前的策略,也就是说抛开商业表面,直逼商业核心。我们的利益点来自于剧场演出,那么只有把剧场演出做好,才能创造利益,在演员演出节目上严格把控,在剧场硬件软件设施更好服务。让更多观众能够享受相声带来的快乐感和幸福感。
曾经一次录制马东老师的节目,关于专业与业余只分引来了我的深思。何为专业?何为业余?如果以专业团体演员和小剧场演员来区分,那么我觉的有失偏颇。通过艺术来区分,专业的演员节目严谨,小剧场的演员节目不严谨,那么我觉的小剧场的演员的压力不比专业团体演员压力小,小剧场演员每日进行演出,如果不用功,不进行创新,不掌握丰富的节目内容,那么在演出过程当中很快会被淘汰。如果以商业角度来区分,在演出市场上,分为两种演员,一种是有票房号召力,一种是没有票房号召力的,做为演出商,利益是根本,一定是选择有票房号召力的,而这些票房号召力的人大多数在小剧场进行日常演出,积攒大量人气。相声如今兴盛,这些小剧场演员功不可没。一次和天津几位年轻的剧场演员一起聊天,聊到主流与非主流,说到:你想想,我们这些在小剧场里演出的演员已经变成主流了。细想,这话不无道理,现在相声演员比例,如果以在剧场和不在剧场演出来分配的话,那么在小剧场演出的一定占有很大比例。个人认为这样大的相声演员比例,在相声未来发展路上,不容忽视,应该重视。
也正是因为小剧场演员演出多,导致了相声市场混乱,艺术水准降低,逐一分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