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Value杂志
Value杂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660
  • 关注人气:1,8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者文摘》(8)开场白

(2008-01-28 09:46:22)
标签:

财经

分类: 订阅价值文丛系列
选自《Value》杂志 www.valuegood.com
    2007.12月刊  投资理财  文/张志雄
 

读芒格的文章,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简单”。

《人类误判心理学》(下)仍有不少有意思的案例。比如,我们在中学课本中就读到过俄国大科学家巴甫洛夫利用狗来实验条件反射,却从没想到他在70岁到80岁时研究因过度紧张而导致的精神崩溃,实验对象仍是狗。这是不“道德”与残酷的,一般人们刻意回避甚至故意遗忘巴甫洛夫的实验结果,却被芒格重新发现了。巴甫洛夫的结论之一是,只要压力足够大,任何一只狗都会崩溃,人呢?人真的比狗厉害?

还有几个例子也很具震撼力,就是实验人们受权威错误影响的倾向程度。

在二战期间,某将军的一名新的飞行驾驶员,为了让坐在旁边副驾驶员席上的将军感到满意,紧张得不得了,以至于他把这名将军姿势的小小变动当成是让他做一些很不明智的事情的指示。结果飞机坠毁,飞行员自己瘫痪。

芒格调侃道:“当然,这类事情自然会引起一些思想深邃的人士——比如像老板巴菲特——的注意。他在他的飞行驾驶员旁边总是像一只过度安静的老鼠。”

一个驾驶员容易出错,那就配一个副驾驶员吧,后者必须学会不理睬主驾驶员的一些非常愚蠢的命令,因为主驾驶员有时会犯灾难性的错误。然而,芒格陈述了让我们震惊的事实:“尽管通过这种课程的训练,在模拟飞行器练习中,副驾驶员仍然是太多次地因为主驾驶员所犯的一些极端性和完全明显的模拟错误而让模拟飞机坠毁。”

最让我目瞪口呆的一个例子是关于麦道公司的撤离测试。在一架新飞机被卖出去之前,政府要求它通过撤离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满舱的人必须在一个短时间内全部撤离。政府要求测试必须真实,所以你不可能用20岁的体育运动员来通过测试。麦道在一个黑暗的停机舱里用很多老人作为撤离者,客舱离停机舱的水泥地大约有20英尺高,而这些人通过薄薄的橡胶滑道撤离。第一次测试是在早上进行的,其结果是出现了大约20例严重的受伤事故,撤离所花的时间也太长而没有通过测试。结果麦道接下来做了什么呢?他们在下午重新进行了测试,结果又是失败——又多了20例严重的受伤,包括一起终身瘫痪。

我看了芒格讲的这段故事后,在沙发上躺下,沉思良久。我已经40岁了,看到过许多不可思议的蠢事,但我还是不明白这些麦道测试人员的“疯狂”。早上出了这么大的事故,难道没人觉醒,至少提醒大家或主管人员暂停测试?

有的读者一定会问,这确实很值得我们深思,但它对投资人有何用处?

回答很简单,你好好想想,你的投资行为有多少是受其他人影响的——朋友、专家、媒体和政府,等等。如果每次买和卖都是(哪怕有80%)通过你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长此以往,投资成绩一般不会差。但没有多少人能做到。我相信,芒格与巴菲特也做不到纯粹的独立判断,这才引起他们的警惕并给予重视和研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投资心理现象都需要很深刻的实验来验证。人类对损失过度反应的倾向也是投资的大忌。芒格举了试图从家里小狗嘴中拿走食物所遭到的攻击的例子:“对狗来说,没有什么比咬他的主人更愚蠢的了。但这只狗没办法不愚蠢,它的天性里有着自动的对损失过度反应的倾向。”多生动啊。

人类的一些心理倾向是相互矛盾的,如我们曾提到互惠和以德报德。但也有以怨报德的情形,芒格的分析是:“有的时候,当一个人接受恩惠的时候,他可能因为贫穷、疾病、压制或其他原因处于不佳的状况,而且这一恩惠可能因为嫉妒而激发对这个处于优越的地位而能成为施惠者的人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地由于这个施惠者和他过去痛苦经验的单纯关系,这个受惠者不仅会不喜欢这个施惠者,而且会试图伤害他。”

芒格随后举了一个朋友格劳斯的例子。格劳斯买下了一幢楼,最终是为了开发其他的项目。在这个结果实现之前,他对租客收取租金并不很认真且其租金也是低于市场水平的,当最终对于格劳斯拆除这一建筑进行公开听证时,一个很长时间没交租金的租客特别愤怒和敌对,他跑到听证会上说:“这个行动太过分了。格劳斯不需要更多的钱,我知道这一点,因为我就是靠格劳斯的奖学金读的大学。”

芒格的分析非常实用,而且不仅仅是对于投资。前些日子我看到一则新闻,说是某大学生把资助他上学的一家人给杀了,我马上想到了芒格的话。做好人,也得小心。

今年7月的一天,Avenue资本集团的姚毓林要去美国,找了几本书准备在飞机上看,他顺便送我两本小书,一本是菲利普·A·费雪的《Developing an Investment Philosophy》(《发展投资哲学》,有中文译本,是附在《怎样选择成长股》一书之后)。另一本名为《The Little Book of Value Investing》(《价值投资小书》),书的开面小小的,绿色烫银,精致可人,是2007年出版的新书。作者克里斯多弗·布隆尼是崔迪·布隆尼公司的总经理,他的父亲霍华·布隆尼曾做过华尔街的经纪人,也是布隆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而当年布隆尼公司的一个重要客户便是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而且格雷厄姆的办公室紧邻布隆尼公司,算是价值投资的大本营吧。后来,作者的父亲又与巴菲特交往,买了不少伯克夏的股票。按传统的说法,作者是“家学渊源”,从他口中道出价值投资智慧,别有一番味道。我粗看了一下,便让《Value》的同事翻译了几章,可很快发现台湾的商周出版已有中译本,索性摘要些文字吧。

这里的序言《价值投资不是谜》的作者是罗杰·罗文斯坦,中国的读者应该不陌生,因为他的《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巴菲特传)与《营救华尔街》(关于长期资本管理事件)都有中译本。我一直很惊讶罗文斯坦何以有如此的投资见识,看了序文后,便知他幼年已投入股市,也就不奇怪了。至于正文,都是些价值投资的基本常识,哪怕对此早已理解的人,也可温故知新吧。

例如,2000年8月的美国《财富》杂志刊出过一篇名为《十年不坠的10只股票》的报道,认为博通(Broadcom)、嘉信(Charles Schwab)、安然、基因生计(Genentech)、摩根士丹利、诺基亚、北方电讯(Nortel Networks)、甲骨文、悠景科技(Univision)与卫康集团(Viacom)10只股票是一种“买完就不必再费神的投资组合”,能让你“时机一到,安心退休”。但不到半年,它们平均跌了80%,尽管股市后来在2003年反弹,总亏损仍高达50%。你认为这例子就是美国股市的“西洋景”?在中国,我们不是天天听到类似自信满满的“价值投资者”也在如此高喊吗?十年的历史确实不短,但若违反了投资的基本原则,它们无法见证未来。

《股市泡沫的特征》选自林森池的《平民资本家》(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7年7月第1版)。林森池是个资深的香港股市分析员,这本书与2005年出版的《证券分析实践》一样,都中规中矩,对许多缺乏证券分析基本知识的读者而言,是难得的教科书。而林森池20世纪70年代就入行的从业经验也是值得中国内地读者借鉴的。

《向越南出发:寻找下一块金砖》也来自香港(吴方俊著,博颢出版公司,2007年6月第1版),对投资越南的方方面面作了介绍,内地这类书暂付阙如,姑且作为参考。

《偶然造就一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和《撞上快乐》(中信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都是畅销书,一个在德国,一个在美国,谈的是深奥的道理,写作的手法却颇为有趣,尤其是《偶然造就一切》,有些类似于小说,“随机行走”,并不追求严谨的体系。这种写法似乎在国际上很流行,像几年前出版的投资另类书籍《成事在天》也是类似的路子。《撞上快乐》的主题是分析幸福,但正如译者所介绍的那样,作者是预测偏差研究领域的权威,而预测偏差涉及的类型有记忆偏差、忽视情感适应、投射偏差、忽视不同时间节点状态的不同而造成的偏差以及迷信选择等,这对投资很重要,也是当今投资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我们选的“亡羊补牢”是书中的最后一部分。

《中国:摇摇摆摆的巨人》说的是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不管这位《大崩坏》的作者贾德·戴蒙的观点有多少道理,毕竟人命关天且关系到我们及子孙后代,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这儿有一本美国的《读者文摘》(中文版,2007年10月),里面有一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环境经济学家根据联合国的两份重要资料选出全球最环保、最适合居住的地方,称之为《绿色的幸福生活》。前五名的国家大多在北欧,分别是芬兰、冰岛、挪威、瑞典和奥地利,末五名则都是非洲国家。全球最环保与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前五名是斯德哥尔摩、奥斯陆、慕尼黑、巴黎和法兰克福。香港列18位,比东京(20)、墨尔本(29)和悉尼(40)还要靠前,这倒让人没想到。我们的广州、上海和北京分别列69位、71位和72位。你们知道选取的国际城市的样本是多少吗?只有72个!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三大城市名列倒数第一、第二和第四。

《人生一瞬》(台湾马可孛罗文化出版,2006年10月第1版)是台湾读书人詹宏志的最新文集。詹宏志在大陆出版的作品很少,而且都是早期的,如《创意人》(1986年)。詹宏志在台湾文化圈与出版界很活跃,曾创办城邦出版集团,又担任Pc Home Online网络家庭董事长,我一直认为他比较浮躁,至多是才气较足而已。我买《人生一瞬》纯粹是好奇,但从书后面翻了几页后,觉得蛮好,认真看完全书后,有两个字可概括我的感受:“纯正。”文字这东西,做假不得。文字也像女人,有小家碧玉、有辣妹、有俏姑娘,都漂亮,引人入胜,可真要如大家闺秀,则难上加难。老舍也说过,文章的最高境界如做菜做汤,不加佐料,纯是原料新鲜品质好,詹宏志正是。大陆的读者看多了余秋雨式的“学人散文”,再看看真正读书人的文章,对提升品味有益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