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金评级》跋

(2007-05-18 10:07:50)
分类: 价值杂志重点文章推荐
选自《Value》杂志 www.valuegood.com
2007.5月刊
 

《基金评级》跋

  我对中国基金业关注得较早。记得我看到的第一篇有关基金的文章是在1991年的《上海证券交易专刊》上,是当时的万国证券公司总经理管金生写的,虽然我刚入行,还看不太明白。后来我对基金的兴趣越来越大,终于在2000年写了一篇《基金黑幕》,算是有了个“阶段性”的成果。
  这真是始料未及,因为我从没想过大家企盼多年的“理性”、“健康”、“代表未来”的基金公司很快就沦落了。不过,关注还是要继续下去的。所以,《Value》2002年5月创刊后,我就很注意对基金的报道、研究和分析。
  在2006年9月的《Value》封面故事之后,我们就开始了中国基金的“评级”,虽然那时还不成熟,但毕竟开了个头,并在2003年1月正式推出了Value中国基金评级,每月一次,坚持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这应该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吧。
  我们现在做这事已中规中矩,没有什么风波了。但在当时,可不是这样的,2002年9月的《Value》封面故事《谁是基金领袖》这篇文章中,提到大成基金公司曾涉嫌银广夏案,也并未做什么引申。然而,大成基金公司的一位副总是我在上交所的同事,大怒,叫手下的一位市场部人员打电话骂了我5分钟。我耐心地听完后,没搭理,跟一个小年轻计较什么哩。后来又有一次,天同基金(现在的万家基金)总经理马志刚请我参加他们的一个基金座谈会。在会上,碰到了一位过去华夏证券研究所的同事、现在是天相公司的高管(他也曾在中国证监会干过),轮到他发言时,竟毫不含蓄地指着我说,由于《基金黑幕》,让中国基金业受到极大的伤害。我过去也算是他的“领导”,但相互之间一直很客气,没料到他会突然在会上发难,让我好不尴尬。还好与会上的其他人要比他明白事理,至少表面上的客气还是要有的,谁也不接碴,反而对我态度不错。此人是个聪明人,为何当面向我发难呢?我只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他这样做,可能是想表现出业内的“正义”感,借此做他的金融服务生意吧。果然,会后吃饭的时候,看见他在向马志刚拉生意。不过,他想没想过,如果也是基金业内资深人士的马总很讨厌我的话,何必要请我到他的公司去呢?
  但这事让我觉得人心险恶,以后就很少参加这类基金业的聚会了。但每个月基金评级的结果出来,仍免不了会遭到诘难。我们在《Value》上屡次公布评级的标准乃至计算公式,就是为了“应付”这些问题。记得几年前曾有位银行系的基金经理,海归吧,见有一次他的基金排名比较靠后,大不以为然,让市场部人员转告,说自己在海外见识过大牌国际基金评级机构,言下之意是《Value》的基金评级是多么的没水平,让我们不仅告诉他计算公式,而且演示出具体的推算步骤。我的回答也很简单,没这个必要。你不是很有水平嘛,自己算吧,若算好了,与我们的结果不一样,拿过来瞧瞧,看看错在哪儿。后来那“海归”也就没有声音了。
  我想,假如我是个涉世未深或刚从业几年的人,一定会被这类“海归”给吓住。但我也有近二十年的从业经验了,见识这种人多了去了,你敢在外国基金评级机构面前摆谱吗?自己水平不行,好好学习去吧。
  我这种态度,深知会大大影响基金评级的“商机”的。可我早就想过,不赚钱就不赚钱吧。因为我们抱着这种态度,2006年就推出了系列最差基金评选,2007年继续评选。坦率地说,《Value》现在还有很多的事要做,我们还来不及对基金业的各种问题细琢磨,等到这轮牛市结束后,也许有很多东西值得发掘哩。
  当然,我们也确实向海外的基金评级同行学到了不少东西,这儿要表示感谢。但Value基金评级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哪怕在货币基金大热的时候,我们坚持要兼顾收益与风险,综合评级。
  如果翻阅一下2006年前的《Value》,会发现有关基金的内容占了很大的篇幅,其中不少是应景的和动态的,故不收入本报告中。这本《基金评级》比较注重专业思考方式,如蒋涛尤其是蓝虎对基金的价值分析研究还是很有见地的。至于像冯庆汇等财经媒体同行的文章何以发表在《Value》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述的那样,《Value》很少有“顾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不做K房小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