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投资:你输得起吗
2003年3月成立的摩根士丹利中文网站将对冲基金归类为“另类投资”,颇为别致。
尽管“对冲基金”的基础定义在1949年的美国《财富》杂志中首次出现,首家对冲基金也在同年成立,但技术实力很强的投资基金经理利用各种资产类型,通过做空或套利行为,即使在股票和债券下跌的市场中也能赚到钱,则早已有之。因为至少从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熊长牛短,已有一些先锋的投资基金经理通过既做多也做空的“中立策略”来持盈保泰。
摩根士丹利将“美国私人投资者资产配置”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策略,即由现金、美国债券和美国股票三者构成投资组合,一般比例是10%、30%和60%。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一些机构和少数私人投资者开始把部分资产投向风险投资、房地产、杠杆收购(LBO)及国际和新兴市场的股票和债券市场,此时美国股票和债券的比例分别下降到30%和15%,国际(发达国家)的股票和债券则占到18%和5%,新兴市场股票也占10%,因此,这个阶段被称之为“另类及国际资产”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私人投资者资产配置演化为“绝对回报策略”,即频频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获得与传统资本市场大势相独立的资产回报。这一“绝对回报”的比例占整个投资组合的8%,美国股票和债券继续下降至26%和12%,其他“另类及国际资产”的比例不变。对冲基金以往是针对富人阶层的,最低投入的资金在50万~100万美元不等。由于它属于私人投资工具,投资者只要不超过99名,就可豁免向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注册登记,同样,对冲基金经理人也可以以投资顾问的身份而豁免注册登记。
与共同基金不同,对冲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很低,它通常每月乃至每个季度向投资人汇报一次业绩,而且它的流动性很低,有6个月至5年不等的锁定期,锁定期之后,投资者可能每月或每季度只有一次赎回机会,有的对冲基金要求投资者在赎回的30~90天前通知经理人。
对冲基金设置了极具奖励性的收费架构来吸引最聪明和最优秀的经理人及交易员。一般除了管理费外(每年收取相当于管理资产的1%~2%),主要有占每年利润20%的奖励费。
摩根士丹利网站列出了主要另类投资策略,它们包括:
(1)股票市场中性/平衡、长/短仓(Equity Market Neutral/Balanced
Long/Short)。这种策略简而言之是买入预期表现好的股票,卖出预期表现不好的股票。
(2)股票对冲(Equity
Hedge),即股票对冲策略师寻求通过持有长仓并同时沽空股份或指数期权而获利。这是“对冲基金”的应有之义,但却不是“对冲基金”的典型策略,因为它太“中庸”。许多采用激进手段的对冲经理人并不采取“对冲”的办法获得超额回报。
(3)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s)。这种投资策略的利弊,由于我们身处深沪股市,一目了然。
(4)事件主导/特别情况(Event Driven/Special
Situations)。事件主导投资策略家专门在一家公司发生重大事件(譬如财务危机和合并等)时向该公司进行投资。
(5)债务危机证券(Distressed
Securities)。它其实是上述“事件主导”投资策略的一部分。这两类策略不单对冲基金经理使用,也是许多其他杰出投资经理人的惯技。
(6)可转换套利(Convertible
Arbitvage)。它寻求在可转换债券与相对应的普通股之间的价格关系中获利,是典型的套利行为。
(7)汇点(Convergence)。它是上述“可转换套利”的更为宽泛的套利行为,即买入同一个发行人的不同证券,然后针对它们之间存在的息差或价差实现利润。
(8)合并套利(Merger
Arbitrage)。它似乎是“事件主导”投资的进一步套利行为。即买入正被收购或其他公司进行合并的公司的普通股,另一方面沽空提出收购公司的股票。
(9)私募股本(Private
Equity),即类似风险投资和杠杆收购(LBO)等活动。
(10)房地产(Real Eastate)。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绝大多数投资策略并非仅为“对冲基金”所采用。采用对象不仅包括美国国内股票债券,也包括上述多种投资策略的基金,也可称之为“完整基金”(Completeness
Fund),即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佳基金组合。譬如,巴菲特的伯克夏公司早对上述的各种手段非常熟悉,但它不是对冲基金。摩根士丹利的网站,既然在中国内地大张旗鼓地出了中文版,就不排除有发展包括“另类投资”在内的各路投资者和机构的用心。
确实,对冲基金已在亚洲地区遍地开花,像香港的普通投资者只要花几千美元就能申请。据《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投资亚太地区的对冲基金管理下的资产已从2001年的160亿美元上升至200多亿美元。这些资金几乎有一半投入到了新基金中,因为近170亿美元的资金是由66家投资亚洲的新兴基金筹集的。亚洲对冲基金的大热门是香港,那里已有15家新基金筹集了7.82亿美元。
对冲基金之所以在亚洲风起云涌,一个原因是近几年股市暴跌(例如,香港恒指已下降50%),投资者希望理论上与大势独立的对冲基金能有斩获;另一个原因则是传统基金和经纪行业业绩低迷,从业人员纷纷改换门庭,转而成为对冲基金经理。
这就出现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不管是亚洲还是美国等地,对冲基金是否真如数据统计的那般杰出,仍是一个疑问。因为所谓“幸存偏差”会使得对冲基金经理显得比现实情况更加成功。也就是说,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会有许多表现不佳的对冲基金和经理消失了,但他们不可能再纳入数据中。在对以往的主动型投资基金经理的调查中,“幸存偏差”现象严重。例如,美国一家投资顾问公司的数据库中收集了1992~1997年的一些小盘股增长性投资的数据,1992年有88个经理报告了他们的投资收益情况;五年后,仅剩不到一半的经理汇报,31个经理停止了报告其投资收益,另外17个投资经理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样,2002年在亚太地区投资的14个对冲基金停止交易,主要是由于它们的规模太小。
第二个问题是,由于亚洲市场的流动性不强,难以大规模操作各种套利和期权战略,这样,一些所谓的对冲基金其实是用一些杠杆手段却只做多头股票基金而已,或者说,它们只是粉饰一新的传统共同基金。
目前,亚洲的大多数对冲基金运用的手段还比较简单,主要运用沽空股票的基金占整个基金资产的78%。还有的基金则采用股票市场中性策略,即上面我们介绍的买入“好股票”,卖空“坏股票”,这种投资方式占11%。
第三个问题是,对冲基金对经理的激励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即有鼓励经理冒险的嫌疑。因为经理只要放手一搏,取得了好成绩,就会受到奖励;若要失败了,也只是走人罢了。
2003年1月初,日本的对冲基金Eifuku就将上述三个问题暴露得淋漓尽致。
Eifuku由原投资银行雷曼兄弟驻日本交易员库梅恩在3年前创办。2001年,Eifuku资产升值18%,2002年又飙升76%,库梅恩因此在当地金融界名声大噪,买了名车毫宅,不可一世。
可是,仅在2003年1月初的7个交易日内,Eifuku的3亿美元资产几乎全部失去。
库梅恩将Eifuku的资产主要集中在三笔交易上。
第一笔是在NTT(日本电信电话公司)做多,却在它的子公司Do Co
Mo(移动通讯)上做空,涉及资金10亿美元。但1月初,市场盛传Do Co
Mo将回购股票,人们对公司的前景变得更为乐观。这样如果在2002年11月底将1美元做多NTT,1美元做空Do
Co
Mo,在1个多月后你将损失达15%。而Eifuku又依赖财务杠杆放大了原本只是部分损失的交易。
第二笔交易是用1.5亿美元买进日本游戏制造商世嘉公司股票,但该股票遭到市场恐慌性抛售及其他卖空者的大规模打击。
第三笔交易是对日本银行类股既做多又做空。
Eifuku先是在2003年1月6日、7日的日本头两个交易日失去了资本的15%,并迫使库梅恩出货。但1月8日,正当Eifuku欲将部分头寸兑现时,在交易的最后一小时行情出现大逆转,该基金又损失15%。经纪商高盛要求它追缴保证金,Eifuku已无法支付保证金,高盛只得答应再给它一天宽限期。
屋漏偏逢连夜雨,人倒霉时喝凉水也牙疼,Eifuku亦是如此。Eifuku于1月9日再次损失16%的资本,1月10日也没好多少,失去了12%的资本。这样,该基金一周内失去58%左右的资本。
1月14日,负责清盘的高盛在全球范围内为Eifuku安排了几宗大交易,但结果是该基金当日损失了40%。
熟悉国际资本市场的人一看便知Eifuku是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LTCM)公司的又一翻版。
Eifuku的投资者包括了许多富有的美国人,他们的投资可以说是血本无归了。
当然,该基金的失败并不会影响对冲基金在亚洲的发展势头。即使是2003年头两个月,衡量亚洲对冲基金的指数上涨2.6%,轻易击败了亚洲大多数地区的股指。
不过,Eifuku提醒你要做“另类投资者”的一个前提是——必须输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