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股市十五年来,除了主编了《财经》丛书、《上海证券报》文丛等一堆书外,我自己写作的有两类书。一类是偏于文化和散文类的,如描写20世纪70年代上海弄堂故事的《儿时的弄堂》(学林出版社,1996年);文化批评著作《可疑的笑脸》(远东出版社,1998年,2004年再版时改为《串烤韦小宝》)和《游走在时空边缘:我的环球文化之旅》(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另一类是投资哲学、市场分析以及红尘中的人与事的特写,如分析艺术品投资的《初入艺术市场》(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以记者眼光描述中国股市种种面貌的《放量:中国股市事变亲历记》(海南出版社,2001年);管理学、经济学等读书札记《狗熊式的拥抱》(百家出版社,2002年)和这本较为系统思考投资哲学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活中的投资经典》。
其实,我本来还想出版一本有关中国股市乃至全球性商界人物的评论与特写的集子,但被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的黄磊先生看后,竟把那书的精华全放在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活中的投资经典》中。我当然是一笑了之,那本书却只能延后出版了。
我看人家的集子,总是先抽着看几篇。如果要我说出本书哪几篇最可谈,就是“探访管金生”、“我们的游艇在哪儿”、“牛人启示录”、“巴菲特的新传奇”、“投资理财经典55本”。
年轻时读沈从文的书,他老爱说自己写的文章都是素描和练习,是为将来的大书做准备。可惜,以后的事态已不能容忍沈从文写小说了,结果他写了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我至今仍记得终于有钱买这本近千元的精装本时的情形——傍晚从淮海路新华书店捧回,挑灯夜读,激动不已。再优秀的作家,一生可能一直在写一本书(莎士比亚可能是例外),一本他理想中的书。我也一直想写一本能让我和读者都激动不已的书,不管是市场的还是非市场的书,是历史的还是文学的。
15年已经过去了,还有15年吧,可以说是正在途中。这15年里,我继续尽情观察、思考、体验和素描,包括这本《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活中的投资经典》。
文章引用自:http://www.valuegood.com/neirong/200602/002.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