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时评杂谈教育 |
分类: 主人寄语 |
风,起于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读刘金国先生长篇小说《洞庭听风》小感
文/戴志刚
与金国先生相识十多年,同期加入省作协,同时获得丁玲文学奖,一起赤膊喝酒,一起雪天游泳,一起自驾旅行,公私皆予我诸多支持,其文也曲,其人也直,亦文友,亦兄弟。而其对文学欢喜到骨子里的态度,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写作坚持,总令我钦佩。每天必写,每写必精,每年必版,从诗歌、散文到小说,再到童话、歌词、文艺评论,似没有他不擅长的。我一直弄不明白,一个长期担任基层行政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他,是如何平衡繁复的日常工作和业余爱好,又是如何能一直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找到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敏感度的。难不成,这就是传说中的时间管理大师?
十年前,博客盛行,金国先生的笔名“说话的云”已是名博,更新之及时,内容之丰富,让他俘获一众“云粉”,我自然也算是他的一个“迷弟”。彼时,他已开始在博客上写长篇小说《洞庭听风》,而且章节更新较快,留言区女粉丝居多,我是为数不多的男粉。但我得承认,开始关注他的博客,是源于他“说话的云”这样一个极具迷惑性的名字。前因所致,所以今天看到这些十年前就阅读过的文字,从隔着电子屏的虚拟网络,成了我书桌上这本厚厚的散发着清冽纸香的大部头,我是不诧异的,但内心却是温暖而感动的。我是一个纸质阅读的坚持者,一直认为只有手指抚摸得到的文字才是可以入心的文字。我知道一个文字写作者,把自己的心血变成一本书的不容易,不只是才华和情怀的结晶,也是理想和现实的合体。《洞庭听书》虽属省作协重点扶持作品,但内容因特定的时代背景,出版过程一波三折,金国先生几易其稿,数经删改,从起笔到付梓,历经十年,个中滋味,只有作者自己才能体会,真可谓“十年磨剑白与昼,今朝付梓泪双流。世人不知书中苦,一字一血问暑秋。”啊!
《洞庭听风》选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庭子县商业系统兴衰的故事,洋洋洒洒四十五万字,捧在手中,极具份量,但我只用两天就读完,充分说明了这部作品较强的可读性。我阅读较为随性,可读性是第一要务。长篇小说毕竟不是学术读物,好与不好,我的判断标准就是读者是否看得下去,看不下去的小说,评论家天花乱坠,我也无法苟同。这部小说很明显有两条主线索,就像火车双轨并行前进:一条线索是商业系统从兴到衰的发展线索,这是主题,一条线索是叶天成和胡晓慧的爱情线索,这是灵魂。实际上隐于两条线索之外的,还有一条正与邪力量互搏的暗线索,让小说故事性更强,也是符合时代背景的。三条线索,跳出了一般改革式小说的无趣桎梏,也跳出了一般爱情小说的无病呻吟,如一条大河中三条灵动的银鱼,明暗相加,时隐时现,上下翻飞,交织前行,有机结合,构成了整个作品叙事场景的宏大、故事情节的精彩,以及文学元素的丰富。作品结构密实,脉络流畅,语言诗化,情感饱满,让人不忍释卷,不失为临澧文学史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题材领域一个新的高度和里程碑,读后让人有所思,也让人有所感。
从时代维度来说,《洞庭听风》是一部微观史诗之作。虽然这是一部小说,但却有着特定的时代烙印,背景和故事都是有迹可循,可史有依的。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每个时代独有的密码,但并不是每个密码都有时代在场的人记录。不往大里说,就说一个国家机器,是由无数子系统组成,商业系统只是其中一环,就像一根线缆由很多子线组成,但如果无人书写记录,知道每根子线功能的人就并不多,时间会淹没一切。我看过城头山古夯土城墙的剖面图,不同年代的城墙有着较为明显的分界线,可每根分界线里的故事,却永远隐于历史的光阴之中了。这部小说就是一个时代在场记录,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商业系统变革的历史记录,是一种历史填补,我相信在整个中国,以小说形式记录这个特定历史时代产物的作品并不多。
作品以叶天成为主人翁,从一个分配进商业的毛头小子,慢慢浸润,成长为业务能手,再成为骨干,获得提拔,到最后成为庭子县商业系统破产改革的主导者,最后又辞去副县长职务,创立一个上市公司,前前后后创作了近百名丰满而各具标志性的人物形象,尽显人间百态,世间冷暖。字里行间,既有穷怕了人们在时代机遇面前无穷的创造力,造就了财富发展和物质奇迹,同时又有在猝不及防的经济大潮中,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体制层面的迷失和坚守。改革有快感,也有痛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裹挟其中,官场的、民间的、家庭的、个人的各种价值观交织碰撞,留下了历史的雪爪鸿泥,构成了小说的厚度和丰度。作品贯以准确而独特的行业术语精确数据,细微而专业的管理模式经营方式,不失为是一部中国商业系统兴衰的局部史诗,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局部缩影。
从爱情维度来说,《洞庭听风》是一部人性展示之作。在当今越来越尊崇内心朴素出发点的大写作环境下,人性的光芒往往是最能触发读者共鸣的核心要素。有句广告,“人都有两面”,而现实生活之中,有时人还不只两面,你每天相见的那个人,在某个方面或许是你最陌生的一个人,这便是人性,而爱情往往是最能表现人性的,《洞庭听风》在这方面处理得较好。爱情一定是长篇小说的要素,但爱情并不是唯美的,而是万紫千红的,除却甜蜜,也许更多的是彻骨的痛苦。小说中爱情戏分居多,有叶天成对胡晓慧近乎圣洁的爱,张有对鲍红那种如父亲般保护的爱,刘林对田艳那种偏执而以死相对、爱恨都到极致的爱,许丽江和叶天成之间心照不宣而彼此尊重的君子之爱,也有吴用水和夏泽芳的业务苟合、豹子对田艳的强势占有等这种钱权声色之下的情欲之爱,这就是芸芸众生,这就是爱恨情仇。我认为这部小说体现人性最饱满的倒不是主义公叶天成和胡晓慧,而是配角豹子和田艳。好的文学作品,配角的丰满度反倒是亮点,这也是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豹子是个孤儿,有冷血斗狠、争名逐利的一面,但在生命尽头对田艳的忏悔和财产赠送,却体现了一个男人的担当和柔软。田艳是爱刘林的,却在豹子的淫威之下无奈委身,迫以身体为代价,以自我毁灭的方式,表达他对刘林的爱。还有郑卫天,一面是维护公平正义的警察,一面又是一个喜欢田艳却又利用田艳的凡夫俗子。这些爱情的苦辣酸甜,都是现实生活中一定存在的,也是人性里最本真的东西。任何东西,包括爱情,都没有绝对的完美,就像叶天成,一个正直、有梦想、相信爱情的近乎完美的男人,也在吴珍成熟的情欲攻势中沦陷,这就像断臂维纳斯,容貌身材那么美,却偏偏少了一双手。或者,我们与其说这是人性,还不如说是烟火人间。
从精神维度来说,《洞庭听风》是一部缅怀青春之作。每个人的青春都是值得记载的,关键是否具备作者一样记载的能力。缅怀是一个悲观的词语,有人说,真正的作家都是悲观的,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是悲剧,《洞庭听风》也不例外。十年前一条小船上的三对年轻的恋人,十年后却因命运弄人,情况大相径庭。叶天成和胡晓慧虽成眷属,胡晓慧却最终撒手人寰,刘林和田艳就不用说了,张有和鲍红虽然虽然爱情还算圆满,但也经历了张有受伤及牢狱之灾的曲折。就爱情层面来说,刘芳菲、许丽江爱而不得,一个远嫁,一个专注于事业,实际上都是悲剧人物。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谁都有年轻,谁都有梦想,但前路如何,风浪多大,却都不是自己能够把握的。在历史的大潮中,每个人都想成为弄潮儿,但在实现青春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却总会遭遇风吹浪打,于是有人随波逐流,有人折戟沉沙,最后达成理想目标的凤毛麟角。那条洞庭湖里的小船,实际上是理想之船和青春之舟,是每个人梦想开始的诺亚方舟,承载着作者和读者对美好爱情的热情,对光明事业的憧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小说最后,叶天成辞去副县长转战商海,把一大帮一起命运相牵的哥们姐们箍在一起,这就更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实际上是对青春另一种形式的祭奠。我倒希望叶天成最后能和许丽江在一起,化悲剧为戏剧,可是人生哪能成全那么多希望呢?
除却以上几点感受,我觉得从哲学维度来说,《洞庭听风》还是一部寻根文化之作。哲学始终在阐述一个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切都是有来处的。叶天成和胡晓慧的爱情看似偶尔,实际上是必然,从书中对叶天成的父母的爱情和胡晓慧的父母的爱情描写,可以找到答案。虽然我不相信宿命,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活着活着,到最后才发现还是活成了父母的样子。这又要说到豹子,因为丛林法则,他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但追根溯源到他的出身,一切又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一切都是传承,一切都是“唯有源头活水来”。
从现实维度来说,《洞庭听风》还是一部灵魂拷问之作。里面很多人的命运让我们掩卷沉思,比如豹子的命运、被双规的马局长、许丽江在爱情破灭后选择事业的坚守。还有很多社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公有体制下曾经那么庞大而繁荣的商业系统会走向衰落?为什么那么多下岗职工后来的命运千差万别?这些都带着灵魂的拷问,值得每个读者深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每个读者对《洞庭听风》这部小说的理解也不一样,就像一阵从内心最柔软之处刮起的大风,或痛彻心骨,或心旌荡漾。
作者简介:戴志刚,网名刚子哥哥,湖南省作协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十八期中青年作家班学员,临澧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供职于临澧县太浮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作品200余篇,出版散文集《风雨起心澜》《踏歌而行》《凉月微弄》三部,获得过丁玲文学奖、常德市原创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