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头散步
中国农村几千年变化最大的,除了取消皇粮国税之外,当数交通状况改善。通村公路建设将水泥路面通达到各村的主干道,有的通达到组到户,行路难已成为过去。宋玉村的交通状况也一样,与五年前比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水泥路呈Y字型覆盖了全村的大部分村民出行范围。
驻杨岗村县工作队员鄢专门负责全乡的信息采编报送工作,他为了了解更多的信息,下午和我们一同来到了宋玉村。吃过晚饭后,鄢提议到村头散步,周队长附和,我有心走访几户农户,便欣然同往。从宋玉村村部出发,向北道水方向直行,全是水泥路面,适合身体和心情散步。
天色渐暗,远处亮起了灯火,近处稻田全是金黄晚稻稻穗,低头散籽,正在圆润饱满。一丘一丘,直没夜色深处。不用说,丰收在望。全乡的双季稻在万亩以上,重点以宋玉村为中心,方圆十公里范围辐射,成为全县双季稻种植示范区。行走在稻香扑鼻的田园之中,微风吹拂,如同鲜花簇拥,让人赏心悦目,悠然自得。而这一片,在几十年、几百年前正是宋玉祠、九辩书院、宋玉城的范围。当年宋玉城里车水马龙,里面的主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这里会稻椒满地。我用手指着远方近处,向周和鄢介绍宋玉城当年的盛况,也引发他们的嘘唏感叹。
向前走,周围多是新修的二层楼的民居,从外面的装饰可以想象里面的讲究,整个宋玉村村民的富裕程度应该居全县的中等偏上水平。路上少有行人,有的居舍亮着灯,有的大门紧闭。估计整个宋玉村在外务工的人员应该超过总人口三分之一强,加上求学的学生,在家的村民应该在半数左右。我记起四月集中活动月遍访村民时的境况,大多数家庭都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对于农村减员,特别是劳力不足的状况,我在前面的日记中有过思考,土地适度集中和农庄经济的兴起,将是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
临近道水不远处,有两户人家,我在前一次走访中曾经到过,每户只有一位老人留守。我加快脚步向其中的一户走去,她家的狗边叫边朝我们迎来。和前次一样,还未踏上晒场,主人七十六岁的马大妈早就打开了大门迎接我们。我远远地招呼:“妈妈在家?还记得?上次我来过的,姓刘。”马大妈直道记得,并叫出了我的身份。她脸上露出了热情的笑容,忙不失迭地把我们迎进了大门。家狗早就不叫了,在我们周围欢跳乱蹦,仿佛是久违的朋友。进门坐下,马大妈端茶倒水,并奉上了水果。我忙道:“妈妈别客气,知道您一个人在家,刚好散步到这儿,顺便过来看看您。”我把同去的周、鄢作了介绍,马大妈直道欢迎。马大妈老伴去年去世,她的两个儿子都在县城工作,除了周末回来看看,其余时间就马大妈一个人在家。马大妈担心地问我:“您来了,谁在乡里管事?”我忙道:“放心,乡里有专门人员值班,再说现在的治安状况好了,不会有人把政府搬走的。”马大妈点头称是,说世道好了,晚上不关大门也不会有人来偷东西了。
在马大妈家聊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才意犹不尽出来。马大妈还在挽留我们,家狗也依依不舍。我在想,马大妈一定是真诚地欢迎、真诚地挽留我们。其实,千千万万象马大妈一样的老人,一定特别希望象我们一样的工作队员来他们的家作客,聊家常。
返回村部的路上,我还在思考,进村入户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融洽干群关系?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切入最能让老百姓接受?走访交朋友是最佳切入点。放下架子,拿出诚意,平等交往,不愁交不到农民朋友。
罗、支书马、会计胡还在村部等着我们会商民情,返程途中,我们加快了脚步。
十月没有了蛙声,村头村尾真安静。
2012年10月9日午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