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说话的云
说话的云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574
  • 关注人气:1,9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村札记:我在宋玉驻村的日子(四)

(2012-03-28 21:12:21)
标签:

九辩书院

说话的云

杂谈

分类: 今日故事

                                下村札记:我在宋玉驻村的日子(四)

                                 寻觅九辩书院

 

    在驻村的时间里,我会抽出时间去处理别的事情,比如看渠道疏浚,查早稻生产,熟悉其他村子的情况,以及开会、迎检、汇报等诸如此类的日常事物。当然也会也会抽出时间去探访文化遗迹。驻在宋玉村,与文化有关的东西我都会关心,尽量挤一点时间去了解它。

 

    吃过早餐后,利用等车去乡里开会的间隙,我和马支书、周副队长来到宋玉村胡家组,寻找九辩书院遗址。

 

    轶史记载:“1884年(清咸丰四年),安福巨富蒋明试领衔捐巨资,武士张鼎元、生员欧阳青协捐,修复宋玉墓、宋玉庙,在宋玉城内西北角护城河边,修建九辩书院。九辩书院门额由知县薛湘题写,清副贡生辛登岸作有《九辩书院记》,九辩书院和安福县城的道水书院齐名。自此成为安福县重要学府之一,四十年代因战乱毁没。”

 

    战国时期楚大夫宋玉(前298年至前222年)没有想到两千年后的后人还记得他,并且根据他的作品修建了一座专门的书院。民国初年到临澧解放前夕,从九辩书院毕业生据说有三四百人。

 

    听老人说,九辩书院最终毁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解放初期曾做过三区人民政府驻地。

 

    从村部出来,马书记口若悬河地讲述九辩书院的情况,不过从史料分析,马书记讲的经不起推敲,我自然不会与其计较。不过,从他嘴里的确可以了解许多鲜为我知的东西。

 

    他说现有一个老人就住在九辩书院遗址附近,他是九辩书院的见证人,最有发言权。当我们兴致勃勃来到胡家组老人家中,只有孙女在家,称不在家。有点可惜,不过,我们还是饶有兴致地来到了九辩书院的旧址。

 

 

    我看见一口一亩见方的池塘,池塘四周是非常开阔的稻田,稻田之中长着方兴未艾的油菜。在刚刚泛暖的早春三月,油菜花欲说还休地露出了多情笑脸。我真的好奇怪,似乎是一夜之间,油菜花就毫无遮掩地开放起来,并大有篷勃燎原之势。我的心情顿时灿烂起来,春天不经意之间把心中的花事绽放地碧云蓝天之下,绽放在渴望的视线中。据说,整个九辩书院的旧址就在池塘的东南角上,有一个后门可以通到池塘中,可以从池塘中取水。

 

    我通过百度,找到了颜永楚《九辩书院回忆》这篇文章,摘录其中几段如下:

 

    清雍正七年,建安福县治,道咸年间县衙鉴于有必要振兴文教事业,在县教谕的直接联络下,安福豪富蒋明试首倡在宋玉祠右侧修建继道水书院之后的九辩书院,出巨资,割膄地近百亩,有说,先有祠(庙),后有院;有说祠院并举。有分析者认为:前者说,祠庙历经千载沧桑,依后者说,为建治后,咸丰年间为扩充教育阵地的举措是也。

   祠(庙)与书院的形象,至今隐隐约约地浮在我们眼前,若分别来讲,宋玉祠,为砖木结构建筑四码头落重式的外观,古雅壮观,内屋三大间、二进、一天井、中堂后进七柱落脚,前进五柱落脚,上下进的中柱两边,均有抱柱对,为清工部佥事黄道让,书写的草书体,黑底金字,通劲流逸,联文皆不复记忆。中堂两侧厢房,推窗亮格古朴典雅。室内后壁,有碑数块,碑有鎸文,字迹模糊,但拂拭可见痕迹,因不在意,无法追忆。大门落堂顶上,悬挂木质大匾,九辩书院四个遒劲雄浑的行楷为县令薛湘所书,金底黑字,蔚为大观。至于书写有两个说法,多为黄道让所书,因为字体比照“遂生台”大匾三字相似,抑或为蒋明试题书,亦可信。因为他是清朝命官——资政大夫,又是捐赠巨大者。有待查考佐证。

   祠的四周,用青砖上顶的风火墙包围。据说此祠处于南征北战、兵荒马乱时期,人民不得安居乐业,曾一度成为一片废墟。荆蓁丛生荒凉骇瞩,后经几次修缮,每有增设(民国初年行政区划,邑分东南西北中五区管辖乡镇),曾用作中区署驻所,后为将军乡驻地,1949年7月解放后为三区人民政府驻地。

   祠之右侧是书院,原形四合院木瓦结构,三面有青砖围墙。房与庙贯通,俨然就是一体。为了政校两用需要,1943年开办将军第二中心学校,前院一幢,重开校门,窗户增设扩大,显得时髦开朗,院房大约有4000平方米,可容四五百人,教学共院,教员宿舍,夹在教室之间,大会堂,学生宿舍,厨房餐厅,澡堂厕所,操坪广场,文体设施,皆俱备。院内有花草树木,环境幽美,空气新鲜,十分宜人……

 

    我可以想像当年九辩书院的盛况,莘莘学子求知若渴,多汇于此,熙熙攘攘,门庭若市。沧海桑田,谁能想到百年之后,这里会变成稻椒遍地的良田?

 

    我站在池塘边,呼吸着油菜花香空气,久久不忍离去。恍惚之中,我听到来天国的遥远的读书声,闻到了古老的发自竹简的墨香。

 

 

                               2012年3月27日午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